“河图洛书”千古之谜

2023-05-10 14:56:27


「做最有腔调的中医人」

中医经典 | 养生之道 | 膳食调理 | 国学文化


“河图洛书”千古之谜

——摘自《道德复兴论修身》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肇启者,以画八卦为标志,将中国历史带入新的文明时代。然而伏羲画八卦又是建筑在“河图”的基础之上。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初始的基因文化,是八卦灵感的源起,是阴阳五行术数文化的发端。“河图洛书”是如何诞生的呢?

按照传统的说法,“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找到最原始的河图、洛书就等于找到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源头。直到周成王时代,记录下来的“河图洛书”还在皇宫陈列着。经周幽王之乱,西周的国宝被犬戎劫掠一空,“河图洛书”从此也就不见踪影。孔子因为没有掌握系统性的修身“内求法”,只能外求于历史的记录,因此天天祈盼“河图洛书”能够重新出现。但他一直等到晚年,也未能得见“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样子。

“河图洛书”在上古时代有什么用途?历史文献未能记载下来,成为了千古难解之谜。

“河图”一词,最早的记录见于《尚书》,其次在《周易》的“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尚书·周书·顾命》记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传云:“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处对“河图洛书”是指什么尚无记载。《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礼记·礼运》:“河出马图。”由此可知,孔子于古籍中记载得知,伏羲时代,黄河出现一匹龙马,其身上有文彩图案,谓之“龙马负图”,伏羲将其记载下来,因出于黄河,谓之“河图”。另外,《论语·子罕》中也记载了:“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礼记》中的这一段解释,将古人在修身“内求法”中的观察所得,移植成了身外的实景现象。

实际上,“河图洛书”,是中国道德修身文化中来自上古时代修身“内求法”而产生的图案,诞生在伏羲深度天人合一状态的真知中。他是在运用道德修身“内求法”,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后,通过体之于身所感所得,然后绘画成可观性的图形而保存流传。并且,由此而产生易理哲学而画出八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源生于此。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易学、风水、五行、子平八字、紫微斗数、择日、占卜等学科中。

中国的道德根文化,完全是一个“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治世文化,也就是一种通过修身而达到天人合一,获得自然、宇宙真知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字以及历史记载,都紧密地与修身实践的结果相连。但是从夏启以后,由于整个社会开始离道失德,家天下的“天下为家”取代了“天下为公”,人的私心贪欲与日俱增,修身文化才逐步退出主流社会,流传于民间。主流社会缺乏道德修身的实践,纯以后天智识为用,所以对古代通过修身实践而达到天人合一状态下所诞生的文字以及文化记载,逐步失去准确的解读能力。这些现象早已萌生于夏启时代,逐步严重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自此歧解文化的现象日增,发展至近代已是面目全非。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六千五百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所绘制的几无差别;河图、四象、二十八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而且墓葬主人在被埋葬前已经预知必被后世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上,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五千多年,由此可知那时的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的“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两万五千年前。

这些考古发掘成果,更为明显地验证出中国道德文化完全是诞生于“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内求法”之中。青龙和白虎以及朱雀和玄武的图像,全部都是在道德修身而内求的实践之中,在人身内可以完全呈现显示的图形,并且具有活力性。当修身进入“内求法”深层时,不仅四象可以呈现,整个宇宙的图形皆可出现,这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之境。所以古人才有“人身一宇宙”之说。

在宋朝之前,对于太极与“河图洛书”的记述只有文字,一直到道家一代宗师陈抟由修身“内求法”所得,才提供出了久已失传的“河图”、“洛书”、“太极”等完美的图案。但是近代的研究者却罔顾陈抟是一位道家的宗师,弃陈抟修身运用“内求法”获得天人合一的体验于不顾,妄言和误导后学,推测陈抟曾经在中原地区进行长久的考古工作,说他可能是因挖掘出伏羲、神农乃至黄帝时代的古文书,而破解了“太极图”与“河图洛书”的千古之谜。

陈抟首创“龙图易”,融合了汉朝至唐朝的九宫学说以及五行生成数的理论,绘制成图像,名之为“龙图”,始将消失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后天图、阴阳太极图重现于世。

陈抟提供出“河图洛书”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宋代及明代时期,道德根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将会由于理学派的出现,而再次出现严重的文化“基因突变”,使传统文化向离道失德方向堕落更远。理学派根本没有承传系统性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内求方法,只知凭借后天聪明的智识,从古籍和道家学说中移植文字所记载的理论,装扮充实自己的理论。如果“河图洛书”仍不出现,理学派将会使中国的道德文化的基因彻底丢失,畸变成难以想象的形态。

陈抟正是由于修身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以后,具有超前的预见性,才将自己的实证所得贡献于社会,从而在将来理学出现时,还能够保护住中国道德文化的“基因”不至于彻底败丧于理学的绝境之中;并为后代接续道德文化“基因”,恢复“尊道贵德”的根文化留下一块领地和一线光明。

“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方法,在尊道贵德的前提下,自古迄今不易不替。伏羲当年同样是依据修身而天人合一,获得河图,依据河图而画出八卦。据《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短短七十二字,是有关伏羲生平活动的最早记载和描述,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中的记载完全一样。“以通神明之德”则是易道文化的灵魂之所在。以易为工具,以修身为基础,才可能明明其德,并遵循其德而行而为。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可知上述七十二字乃孔子所为,并且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二三子问〉》中同样得到了证实。

我们从孔子的评述中,也不难看出孔子当时修身的层次和天人合一的状态,还只是“志于道,据于德”,而远不及于伏羲、黄帝和老子。他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概念模糊,未能阐明“修身合道”之意。孔子曾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这一段话足见孔子并未沉迷于易术的高尚品格性,却也反映出孔子缺乏修身的逆向求证实践成果,只能用后天智识观察吸取易中之德,而未能见易中之道。所以孔子未能直接揭示出伏羲的易学源于道——“易道文化”;未能以易尊道、论道、证道、合道;未能以易演化“道生德养”万物之义,阐天下循道而治之理。






{汉古中医研究院}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zhao-renwu


『汉古中医研究院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滑至底部点 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