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吏张忠定

2023-05-10 14:56:27


 

 

乱入的图,我觉得张咏就该是这副模样,哈哈

 

文章长了点儿,没录完全文,实在是太喜欢这位怪咖了




张咏,公元946年生,字复之,自号乖崖,谥号忠定,所以后世常称张忠定。

清代画家任渭长根据《唐宋传奇小说》绘制了一套著名的木板画作品《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其中的第二十三图便是张咏张忠定。这三十三个剑客大都是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没有具体名姓,如赵处女,虬髯客,汝州僧,聂隐娘等,只有张忠定是史上确有其人的真实人物,以可查之真人入虚妄之传奇,可见张忠定其人的不同寻常。

金庸原想为《卅三剑客图》的每一幅画都做一篇剑侠小说,但写完第一篇《越女剑》后,便写不下去了,于是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三十三篇合在一处,也叫《三十三剑客图》。

我第一次读到张咏的故事便是在金庸评传的《三十三剑客图》中。文中有一段描写张咏性子急躁的文字:在四川时,有一次吃馄饨, 头巾上的带子掉到了碗里,他把带子甩上去,一低头又掉了下来。带子几次三番的掉入碗里,张咏大怒,把头巾抛入馄饨碗里,喝道:“你自己请吃个够罢!” 站起身来,怒气冲冲的走开了。

这段描写让我一个人嗤嗤笑了半天,张忠定的名字和形象从此深深地刻入了我脑中。

《卅三剑客图》之张忠定

 

张咏出生于濮州鄄城(Púzhōu Juànchéng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家境贫寒,少年时学习击剑,后来剑术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北宋何薳(wěi)的《春渚纪闻》中有一篇《乖崖剑术》描写了张咏的剑术:

祝舜俞家的一个男仆说,他父亲的伯父隐居,和张咏的住处相近,两个人关系很密切。隐居之所的东墙下有一棵枣树,有两人合抱那么大,树干挺直,很是好看。一天张咏忽然指着枣树对隐居者说:“你把这棵树送给我吧,不要觉得可惜。”隐居者同意了。张咏慢慢地把手伸进袖子里,突然从袖中飞出一柄短剑,将枣树从中斩断,高度大约和人的肩膀平齐。隐居者非常惊讶,张咏说:“我是从陈希夷那里学来的,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公元977年,张咏32岁。)

陈希夷就是在华山修道的陈抟(tuán),张咏本想和他学道,结果却学了他的剑术。

《乖崖剑术》还记述了一件事:有一天,张咏从濮水回家,在田野间遇见一个举子乘坐一只驴从他身边超过径直往前走,神态十分轻佻张扬,张咏顿时心生怒气。走了不到一百步,那个举子将驴喝住到道旁避让。张咏停下脚步向举子行礼,询问他的姓名,原来是王元之。张咏问他为什么避让,王元之说:“我见你气宇轩昂,行步如飞,却神态轻松,气韵闲定,知道你一定不是寻常人物,所以愿意多加礼敬。”张咏告诉他说:“我一开始见你轻佻张扬,心里起了忿怒之气,其实准备教训你一下的。现在我们应该回到村舍里住下,一起喝个痛快。”于是两个人拉着手同行,聊了个通宵,成了朋友。(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公元977年,张咏32岁。)

王元之,便是王禹偁(chēng),字元之,北宋诗人、官吏,张咏的亲家(张的女儿嫁给了王的儿子)。这件事中,如果王元之礼让得稍晚一些,恐怕张咏又要从袖中飞出短剑将他一分为二,亲家也就做不成了。

宋代王鞏的《闻见近录》中记载了一件事。张咏未当官时到长安游历,晚上听到隔壁邻居家一家人聚在一起哭得很伤心。张咏到邻居家询问,主人一开始不肯说,在张咏的逼问之下,才说:“我当官不守规矩,经常私用公钱,被我的家仆发现了,以此要挟,要娶我的大女儿。我如果不答应,就会被他告发,祸事临头,如果答应他,我的女儿就要失身。答复他的时间就要到了,所以全家人在这儿伤心哭泣。”第二天张咏来到这家门边,等那个家仆一出来,就对他说:“我向你家主人借了你,和我同去一个亲戚家。”那个家仆神色犹豫,张咏就强拉着他一起走了。出了城,张咏让他牵着马在前面走。到了一处悬崖边,张咏下马,对那家仆一条一条数落他的罪过,家仆非常慌张,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被张咏一刀砍下了悬崖。回去后,张咏告诉邻居:“那个恶仆不会再回来了,你们快回老家去吧,以后做事要守规矩。”(开宝七年,甲戌,公元974年,张咏29岁。)

宋代刘斧的《青琐高议》里记载了一件事。张咏还未中进士时,曾经到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游玩。汤阴县令送了他许多布帛钱两,张咏当场将它们捆在驴背上(招摇得很哪),和小僮一起赶着驴往回走。有人对他说:“这一路上湖泽众多,草长水深,人烟稀少,最好等有人了一起结伴而行。”张咏说:“秋天了,还没给老父老母添衣,怎么敢耽搁呢。”只准备了一把短剑就走了。走了三十余里,太阳下山了,路旁只有一家孤零零的客店。店中只有一个老翁和两个儿子,见到张咏来了非常高兴,私下偷偷说:“今天晚上有好生意了。”结果这句话被张咏听到了。张咏砍了许多粗大的柳枝捆成一根棒子,放在屋里。店主老翁问他:“你捆这个做什么用呀?”张咏说:“明天早上要早点出发,捆来赶路用。”张咏这样说,是要让店主以为自己要早行,因而在夜里提前动手。刚入夜,老翁让大儿子在门外喊张咏:“鸡已经叫了,秀才可以出发了。”张咏不回答,大儿子就来推门。张咏用坐床(不是睡床)抵住左边门扇,用手抵住右边门扇。大儿子叫了数声都没有回应,就一再使劲推门,张咏忽然松手退开,大儿子从门外踉跄着扑了进来,张咏用东西砸在头上杀了他,把他拖进门里。过了一小会儿,小儿子也来了,张咏用相同的方法也杀了,接着提着剑找到老翁,老翁正烤着火挠痒痒,便立即割断了他的头。然后,张咏喊小僮牵上驴,出门之后放了一把火,走出去二十几里,天才亮。后面走来的人说:“前面有家客店失火了,全家都烧死了。”(开宝七年,甲戌,公元974年,张咏29岁。)

 

以上就是张咏入仕前的行事风格,完全是一个江湖豪客的形象。他从陈希夷处学得剑术,说从未告诉过别人,却当着人面飞剑断枣显露功夫,大概是技痒难耐,不得不发。路上碰到有人故意抢道,神态倨傲,就气得要飞剑断人,那是天性凶残,恶性难忍。而荒郊野外遇到黑店,不但设计将贼人杀光,而且纵火烧个干干净净,就已经是心狠手辣刀头血,快意恩仇江湖行了。

 

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张咏很可能成长为一方剧匪,如果得到高人点化,也可能成为一代宗师,但是他偏偏走上了最不可能的那条路——为官。

张咏少年学剑,十九岁时不知为何竟开始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快意恩仇,居然于三十五岁时中了进士,可见其天分之高。之后张咏踏上仕途,先后在湖北、四川等地做官。为官的张咏依然脾气急躁暴烈,做事的路数很邪性,江湖味很浓。

 

宋朝罗大经著的《鹤林玉露》中记载,张咏在湖北崇阳县当县令时,有一天,一个小吏从钱库里出来,张咏发现他头发里有一枚钱,就责骂道:“这可是库钱!”于是命令将这个小吏打板子惩罚。小吏不服,说:“一枚钱算得了什么,凭什么要打我?你能打我板子,能砍我的头吗!”张咏拿出笔来,写下判词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然后亲自动手,拿剑在台阶之下将小吏杀了。这就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两个成语的来历。(雍熙元年,甲申,公元984年,张咏39岁。)

 


 

张咏为官最大的功绩在治蜀,他于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和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两次入蜀,《宋史》说他治蜀“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宋真宗赞他“咏在蜀,吾无西顾之忧。”

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三年,宋太祖赵匡胤遣军攻灭后蜀。宋军攻陷成都后,纵兵掳掠,在蜀人心中留下仇恨,数十年反抗不绝。此后,北宋在蜀中的统治也很勉强,。

淳化四年(993年),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王小波阵亡后,众推举其妻弟李顺为领袖。淳化五年(994年),,李顺自称大蜀王。宋太宗震恐,,李顺阵亡。

李顺虽然平了,但是太监王继恩不吸取教训,走的老路子,兵将骄纵,扰乱民间。无奈之下,宋太宗想到了张咏,派去做益州知州。张咏的名声估计宋太宗早有耳闻,治蜀,非得这样邪性的人才行。(淳化五年,戊寅,公元994年,张咏48岁)

 

张咏到了蜀地,王继恩捉了许多乱党交给张咏治罪,张咏一挥手全给放了。王继恩大怒,张咏却轻描淡写地说道:“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咏与公化贼为民,有何不可哉?”

王继恩的部下不守纪律,掠夺民财,张咏派人捉到,也不向王继恩说,直接将这些士兵绑了,扔进井里淹死了事。王继恩没见过这个路数的官,居然问都不敢问,双方都假装不知道。士兵们见张咏手段这么厉害,连王继恩都不敢惹,就规矩多了。

但是,仍有一些官吏没认清张咏的面目,胆敢挑战。

《宋史》中记载,(张咏在四川益州当知州时,)有一次有个小吏冒犯了张咏,张咏罚他戴枷示众,那个小吏也不是善茬,对着张咏大骂:“枷戴上容易,取下来难,你若是不杀我的头,我这枷就戴一辈子,永远不取下来。”张咏大怒,道:“取下来有什么难的!”立马把他的头砍下来了,枷自然取下来了。呼呜,这个小吏倒是有胆,可惜一个回合都没走完就白白赔了性命。

宋代吴处厚著的《青箱杂记》中记载,张咏知益州时,正值李顺兵败之后,知州府政务疲敝,因此处置一个小吏。小吏不服,张咏问道:“你莫不是想吃我一剑?”小吏头一拧,横道:“处置不行,吃剑就行!”张咏毫不含糊,立即下令按他的心愿给我斩了。小吏按套路发狠,可惜张咏不按套路吃瘪。

张咏的字典里就没有吃瘪这两个字。上面几个故事,现在读起来,不免觉得血腥味太浓。一枚钱而已,怎么说也不至于判死刑;冒犯上司、不服处置,狠狠责罚一下,也不至于要他们的命,但都一言不合,全杀了。对,就是一言不合。其实,这几个人一开始犯的错,张咏都没准备杀,事情的急转直下,都是因为他们顶嘴了,发狠了,乱说话了。张咏不受威胁不吃瘪,你敢反抗一句,他就敢杀人。

如何评价张咏的行为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论张咏一钱斩吏的行为,说:“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尽除。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这是说,从五代以来,军队中、官场上歪风盛行,军卒、胥吏(基层办事人员)目无尊长,以下犯上,一片乌烟瘴气。张咏如此严厉地对待小吏,是矫枉过正,目的在于立威信明法度,重新树立官长权威,宣示法令尊严,重新建立上下尊卑的秩序。

乱世用重典,这些小吏工作不认真,甚至犯点儿错误都可以教育改正,唯独在长官面前狂妄嚣张不能纵容,心狠手辣的张咏正是他们的克星。宋代重文抑武,文臣中出了这么个江湖恶棍,是大宋的幸事,是蜀地的幸事。

 

张咏江湖豪客出身,来历奇特,三观也十分奇特。

《青箱杂记》中记载,李顺党中有个人杀了自家的牛逃了(宋律不得私自宰杀耕牛),张咏给他自首的机会。先把他老母抓起来,关了十天,逃犯不来投案。于是放了老母,又把他老婆抓来,结果只过了一夜,逃犯就来自首了。张咏又写了一次神判词:“拘母十日,留妻一宵,倚门之望何疎(shū,通疏),结发之情何厚。”老娘和老婆哪个重要,答案错,斩了!江湖儿女眼中,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父母大概是头颅,是最为重要的。

《青琐高议》中记载,李顺之乱后,朝廷规定,凡是去蜀地做官的,都不许携带家眷。张咏自己就是单骑赴任的,部属也都不敢娶侍妾、买婢女。可是苦闷久了不利于生理和心理健康,为了打消部属的顾虑,张咏自己先买了几名侍姬,于是部属们也就都敢置买侍女了。四年之后,张咏奉召回京,离蜀前将侍姬的父母叫来,自己出钱为侍姬们择配嫁人。后来这些侍姬的丈夫都大为感激,因为这些侍姬都是完好之身。天理和人欲,张咏明显选择了人欲,可是那几个完璧归赵的姑娘又怎么解释?知有人欲而能自制,难得。当然,除了置买侍姬,应该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但一定不如置买侍姬来得安定有序。

明朝钟羽正写的《厚德录》中记载,有一天,张咏办完公事回来,看见大堂上一个小差役正在熟睡。张咏上去问他:“你家是不是有什么事?”小差役回答说:“我母亲病了很久,我哥哥在外乡还没回来。”张咏派人去察访,发现事实果然如此。第二天,张咏派了一名总管事务的人去协助小差役,并且说:“我的公堂里怎么会有敢睡觉的人呢?这一定是内心极国忧伤烦闷,才会这样,所以我怜悯他。”动不动就杀人的人,竟然体谅人到这种地步。

《宋史》中说,张咏中年时头上生了疮,可能是因为疮痛折磨,脾气更加古怪,尤其不喜欢宾客向他跪拜,有客人来时,总是叫人先行通知免拜。如果客人礼貌周到,仍是向他跪拜,张咏便大发脾气,有时干脆趴下来向客人跪拜不止,连磕几十个头,令客人狼狈不堪,有时又八叉着脚坐着对客人破口大骂。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张咏做成都知府时,按照惯例,京中派到成都的官员都要向知府参拜。有一个不知名的小京官,偏偏不肯参拜。张咏怒道:“除非你辞职,否则非参拜不可。”那个京官很倔强,说道:“辞职就辞职。”回去就写了一封辞职信,附诗一首,呈上张咏。张咏读到小京官的诗中有两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不禁大大称赞欣赏,自己跑下台阶去拉着小京官的手说:“我们这里有一位这么好的诗人,我居然不知道,真是罪大恶极。”然后将辞职信还给了小京官,将他奉为上宾,礼敬有加。

宾客上门是私事,讲究平等,你拜我,我就拜还给你,不让你吃亏。京官报到是公事,不管你是从京里来的还是从村里来的,都得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体统。但万一投缘了就可以搞点特殊,不拘泥于规矩了,张咏的个人好恶才是关键啊。

 

张咏自号乖崖,他自己的解释是“乖则违众,崖不利物。”金庸的解读似乎更贴切一点:“乖是乖张怪僻的乖,崖是崖岸自高的崖。”

张咏对自己的脾性认识得很清楚,北宋僧人文莹写的《玉壶清话》中记载,张咏曾对朋友说“张咏幸好生在太平盛世,读书自律,若是生在乱世,那真不堪设想了。”(“张咏赖生明时,读典坟以自律。不尔则为何等人耶!”)

据说金庸很喜欢张咏这样的人物,《射雕英雄传》里的东邪黄药师,就是以张咏为原型的。又有人说,《神雕侠侣》中没有露面的独孤求败就是张咏。


最帅黄老邪


我个人觉得,张咏和黄老邪还是像的。比如下面这两件事,就很像黄老邪干的:

《张乖崖集》中记载,张咏在成都时,有一天,看见一个小兵抱着小儿子在廊下嬉戏,小孩子不知为何突然生气了,给了当爹的一巴掌。张咏看见了,把大家召集起来训话:“这个地方犯上作乱都成了习气了。这么小就大逆不道,长大了还不得作乱!”于是下令把小孩子杀了。

《梦溪笔谈》中记载,张咏在崇阳县当县令时,有一天看见一个老百姓上街买菜,就把他叫过来,跟他说:“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地种菜,可以买菜。你是村里人,家家都有田,为什么不自己种菜,反而要浪费钱去买菜?”说完让人把这个百姓打了一顿。后来当地人多在家里开圃种菜,种的最多的萝卜(芦菔)被称作“张知县菜”。

种菜的稀里糊涂挨顿打,至少保住了命,那个小孩子最可怜,比桃花岛那些被打断腿的徒弟们都冤。

 

张咏与独孤求败之间确有一些可以联想的地方。

重温一下有关独孤求败的少得可怜的一点文字: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张咏的乖崖剑术传自华山的陈抟,陈抟也许就是华山剑派的始祖,华山派的风清扬说从独孤求败那里传下了独孤九剑。

独孤求败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张咏的墓志铭和神道铭说他“自少学剑,遂精其术,无敌于两河间。”宋朝的两河,指的是河北、河东,与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基本一致。

独孤求败三十岁前误伤义士。张咏29岁杀恶仆,黑店杀人纵火,32岁差点杀了后来的亲家王元之,39岁时一钱诛吏……这种豪放的杀法,难免误杀若干义士。

独孤求败四十岁前横行天下,四十岁后渐进无剑胜有剑之境,最后隐居深谷。张咏四十岁后迭任京官,再次出知益州,政务繁忙,难以顾及江湖事,逐渐从江湖淡出。

这些似是而非的附会,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回头说说张咏和陈抟的传说。

湘山野录》中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张咏参加科举考试,写了《不阵成功赋》。他觉得自己写得很好,肯定能得状元,结果考官认为他对仗不工整,选了胡旦为状元。张咏气得把儒生的衣服撕毁了,跑到华山找陈抟学道。陈抟给他相了相面,说他将来贵为公卿,一生辛苦,不肯收他。张咏苦苦相逼,陈抟苦笑道:“你的性子急躁成这样子,怎么可能学道?”(子性度明躁,安可学道?)果然,两年后张咏科举及第。陈抟又送了他一首诗:

征吴入蜀是寻常,鼎沸笙歌救火忙。

乞得江南佳丽地,都应多谢脑边疮。

 

后来,张咏入蜀平乱,又到杭州当知府,蜀中又乱,他再次入蜀,头上生恶疮,他请求到清闲点的地方休养,朝廷不同意,可是恶疮久治不愈,朝廷不得不让他到金陵当知府。一切的发生都与诗中所言相合。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张咏卒,享年69岁,葬于陈州宛丘县孝悌乡谢村里。

 


黄鹤楼“名亭古道”上的“乖崖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