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说《清明上河图》:竟然暗藏了太多玄机!

2023-05-10 14:56:27


文房宝盒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但这幅无人不知的名画,恰恰隐藏了很多至今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

首先,关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名字来历,就有各种说法。甚至说到名字里的“清明”,有的说是指清明节,也有的说不是。

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气,依据当然是说此画描绘的是北宋时期人们在清明节时的活动;但是画面中没有清明节的象征,也没有扫墓的象征,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一个节庆。你见过清明节里街上很多光着膀子的人吗?可是画中就有很多。街上执扇者有十多人,还有卖“暑饮子”的小茶水摊等,这些在炎热气候下所出现的景象,这至少应该是春夏之交。


所以另外有人认为这清明其实是表示太平盛世,世事清明的意思;甚至有说清明指的其实是地名,据考证,当年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外共分一百三十六坊,在东水门地区的一个坊就叫清明坊。

 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

“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故而,清明是“清明节”的意思还是非常可信的。

而上河指沿汴河逆流而上。

 这幅画画的是哪个具体位置呢?

可以肯定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场景是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

对于具体的方位,开封博物馆看到的介绍是:南方的物资由运河经汴河逆流而上穿城而过,清明上河图就是最为繁华的汴河入城的位置。

一直以来《清明上河图》都是被作为一幅展现宋代繁荣太平景象的画卷。但是读美术史博士曹星原《同舟共济》一书后,才发现《清明上河图》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书中《前言》一开头就说:

虽然《清明上河图》已经被公认为是表现12世纪初北宋末年徽宗时的清明盛世的作品,笔者根据十数年在宋代文献中翻检所得和对本作品的仔细阅读,将在本书中论证这件作品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欢庆盛世’的作品,而是直述虽然面临困境,但是,由于同舟共济的精神和当时帝王秉持的‘上善若水’安民治世的思想,保证了社会的平和。

重点来了,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一个朝代的危难呢? 

        这个判断的依据很多,最关键的证据是,在整个画的中间最焦点的“画眼”,,一艘要穿过虹桥的船正急急忙忙放下桅杆,船上、桥上、汴河两侧的行人都神色紧张。这艘船正要通过拱桥,而船因为桅杆过高,即将撞向桥,全船的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周围的看客有的尖叫有的惶恐有的惊呆。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如此明显的区域画这么一个事故场景?这就是作者的立意。图中出现的船桥险情、惊马闯市、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诸多场景,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痼疾,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诸多学者揣测这画描绘的并非盛世之境,而是繁华背后危机四伏,真正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忧患意识。

这张画实际在说明一个道理: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这个船翻了,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好处,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很多谜团,很多学者一直说宋代的女性在绘画上表现得不多,仔细察看这件作品,这个桥是这件作品的正中间,在这个桥下船上的人群中居于主体位置的是一位妇女,是一个老年女性,50岁以上,旁边还站了一个小娃娃。如此重要的位置安排一个中老年女性实在是耐人寻味。

 画中还有一处事故,。虹桥上,一个坐轿人和一个骑马者似乎为了争路,正在对峙,两边的仆役们捋袖挥拳,剑拔弩张,一场殴斗眼看就要开始。《清明上河图》是作为翰林画师的张择端献给天子宋徽宗的盛世图卷,,显然是有意为之。

此時的北宋确实危机四伏,金国、大辽虎视眈眈,,臣服多年的高丽也不再安分,据说当时细作、密探、杀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內各处。

《清明上河图》完成之后,金国大军就侵入汴京,杀人放火,汴河上下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付之一炬。可以想见,沒过多久,图上824个人物就要面临生死抉择,被残酷的历史裹挟而去。 

北宋末世危机:酒患

“正店”是政府授权酿造美酒的酒店,“正店”右侧临街的屋子是供应军酒的地方,铺里有三个御林军士卒,他们奉命前来“正店”武力押送军酒,这些本应该在城门口岗位上出现的军卒,却精神抖擞地显身在酒铺里。且全卷新酒、小酒、老酒等招牌多次出现,满城酒车簇簇不绝,足见朝廷的军力之弊以及民间的酒患之重。

北宋十大末世危机:重税

城内第一家便是税务所,门口四个车夫运来一麻包纺织品,交税中,车夫与税务官产生严重分歧,门外税务官指着麻包爆出的高昂税额,引起车夫们的不满,车夫或递交货单、或现场解释、或大声吵嚷……甚至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张望。在徽宗朝大办漕运花石纲之时,税额激增,车夫与纳税者的纠纷,是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的缩影。

北宋十大末世危机:“空”城

洞开的城门静静地等待着亡国之日,图中的标志建筑卷城门不是瓮城,无法构成防御体系,夯土垒成的城墙,四处塌陷,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门禁制度已经彻底涣散了。

北宋后期,辽金两国的奸细多次暗访汴京,刺探军情是家常便饭,而画家唯独将骆驼队和胡人画在不设防的城门口。徽宗朝军力日渐衰败、国防渐趋淡漠,亡国似乎指日可待。

北宋十大末世危机:

1102年,徽宗改元崇宁,罢黜旧党,次年,蔡京下令焚毁苏轼、黄庭坚等旧党人的墨迹文集,严禁生徒习读、藏家宝之,苏轼文字翰墨。在画中的两处,车夫们将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销毁。这一细节反映了当时新旧的残酷,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破坏。

北宋十大末世危机:懒卒

城门外的这家高级驿站,一座木桥与院门相连,门前坐卧着9个兵卒,还有两只公文箱,显然这是一队公差,像是待命多时了。院子里躺卧着一匹吃饱的白马,一个马夫手持缰绳,斜倚一侧,似乎在等待马的主人。应在清早出行的差役队伍,快到晌午,差官还迟迟不出,真实地表现了徽宗朝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

北宋十大末世危机:庸民

街道两边屋檐多加建雨搭、平房也多有展出来的遮阳棚,或开设买卖,或摆摊设担,经过数次“得寸进尺”,构成了北宋几朝都无法解决的“侵街”现象,交通拥挤、消防堵塞愈演愈烈。商铺云集桥上、城门口拥堵不堪,这些都是汴京城市管理失控造成的恶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