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带你探索《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秘密

2023-05-10 14:56:27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起源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不是对清明节的由来和发展已经熟悉了,如果上面这些介绍还不能为你清晰地描绘古代清明节,那么下面小娱要介绍的这幅画,一定可以让你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在清明时都做了些什么。没错,或许你已经猜到了,就是那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他九大传世名画为:洛神赋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1195人)、 《红楼梦》 (975人)、 《水浒传》 (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究竟多少版本,没人说得清。

历代以来,绘制过《清明上河图》之人不计其数,比较著名的有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和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等。

传世数量

关于传世《清明上河图》的数量,至今莫衷一是。经奈良大学教授古原宏伸调查:日本有18件,台北有13件,纽约有6件,伦敦有4件,芝加哥、洛杉矶、布拉格及北京等地各3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4件,共计41件。而北京故宫相关人士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则说:中国大陆有10件,中国台湾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通常认为,以“清明上河图”为题,且有一定价值的作品在全世界达50件,另外也有100件的说法。

三大系统

历史上,真正见过张择端真迹之人少之又少,而不断有人持续画出《清明上河图》。大多数作品不得按照复制本(甚至是再复制品)描绘,也总是靠想象来完成,所以《清明上河图》各版本间的差异很大。

总体来说说,《清明上河图》大致可以区分为3大系统。分别是:张择端的真迹、明代仇英的“仇英本”和清代宫廷画家的“清院本”。

宋代版本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嘉庆《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本《清明上河图》。从宋到今,流传有序,卷后的题跋、印鉴历历可数,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张氏的真迹。

宋 张择端《清明易简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画卷尾端的山石上有“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签名,有学者认为其代表“金人入主汴京时的短时间风格“。”易简“,语出《易经.系辞》:“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平易简单之意,作者希望透过画面,让观者对都城繁华胜景一目了然。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传为张择端所绘。因有人认为:“该卷本与明清仿本风格迥异。”

明代版本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仇本《清明上河图》虽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作。比如在此图中,张择端画中的木质虹桥已经被仇英笔下的石拱桥取代,桥上市景已由张本的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的另一版本,随蒋政府迁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 保利拍品

这是保利拍卖网上的一幅仇英《清明上河图》,其构图与台北故宫收藏的仇本几乎一致。

清代版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本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牧、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参照各朝的仿本协作画成,故之清院本。

清院本是集各家所长,又受西洋画风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此画充分地展现了清初民俗风情,堪称院画中的精品之作。

清 沈源《清明上河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本以水墨为主,在用色方面,更只用赭色稍加钩染,自有一番清新雅淡的韵味。用笔熟练,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极为精细工整,亦清画院中之佳作。

清 罗福旼《清明上河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以宫苑为主体进行精致描绘,突出了相关活动的实景所在。在构图上运用透视手法,形成了画面世界真实化的效果。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仅作传递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创者联系我们删除,在此小编非常感谢原创者带给我们的美好阅读体验。


教你学国学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没看够?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