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讲述武当太极拳的起源及流传(上篇)

2023-05-10 14:56:27

因为张三丰太极拳的一些流派还未正式公开,所以文章将逐步更新。在下面列举的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风格都有出入,第一,是张三丰不可能只创一套太极拳;第二,一共17个流派,习武之道,原无定法,每派所领悟的精髓和其它的支派肯定略有出入,经过600年,一直口授身教,所以传到现在,各派肯定有出入,就例如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9套健身导引术,有统一的教材,而官方3,4个人的拍摄教学视频时,里面动作的角度,要点等都各有出入,视频和书的记载也都有出入,所以更何况是没有统一教材印刷却传了600年的太极拳.。在社会上,例如姜北华,陈健在<<武当八段锦>>一书中收录的由先天乾坤门第50世天玄老先生传出的先天乾坤门八段锦,释德扬推出的<<少林十二段锦>>都与国家体育总局出版的八段锦和十二段锦有几乎全部的相似度,在这不是说谁借鉴谁,因为武学有相似度,至于以上相似度的比率是否代表借鉴在这不讨论.但现在或者以后可能有一些人真会自己创套拳,或者真抄套拳说张三丰所创,说达摩创,所以本人肯定相信我在下面罗列的流派,至于大家信与不信可自己斟酌,但可以确定的是太极拳确实为张三丰所创!、

天与地就是易经八卦中的乾坤,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画了卦,演释了太极之道,尧舜等三皇五帝续这太极之道留下了"十六字心传",老子留下<<道德经>>,其中的"道法自然""阴阳""圆形运动""贵柔处雌""后发制人""不敢为天下先"都能体现在太极拳上;孔孟则继承了尧舜的修心之道(虽然有人认为孔子很多言论不适合现在社会,孔子和某些所谓的圣人提出男尊女卑,造成了中国几千年男女不平等.但其中一部分做人的道理,还是值得学习的);宋朝道士陈抟画出<<无极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在太极图前,东晋时代的葛洪创"太极法术""太极秘法";有南北朝时代梁国人韩拱月(公园502-557)所创"小九天",共十五式(七星八岁 开天门 什锦背 提手 卧虎跳涧 单鞭 射雁 穿梭 白鹤升空 大挡捶 小挡捶 叶里花 猴顶云 揽雀尾 八方掌);六合八法拳,唐朝陈抟创,今传于两广;有唐代隐居道上许宣平的"三世七",为单式左右对称的练法,一式练36遍,像马王堆导引术那样,单练,(四正  四隅  云手  弯弓射雁  挥琵琶  进搬拦  簸萁式  凤凰展翅  雀起尾  单鞭  上提手  倒撵猴头  搂膝拗步  肘下捶  转身蹬脚上步栽捶  斜飞式   双鞭   翻身搬拦  玉女穿梭七星八步  高探马  单摆莲  上跨虎九宫步  揽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弹指  摆莲转身指点捶  双摆莲  金鸡独立  泰山生气  野马分鬃  如封似闭  左右分脚  挂树踢脚  推碾  二起脚  抱虎推山  十字摆莲)(备注:虽然三世七里有一些招式名和现代的相似,但并不是太极拳套路,是一式练36遍,现代很多人把招式串联起套路,但演练的招式和风格与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也是不同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三世七的传人有桂洪衫及其弟子郑兰的套路,风格与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是不同的);有唐代李道子创"俞式太极功";宋代胡镜子创"后天法"共十七式;宋代时还有"绵拳";民间则流传有"粘沾拳""摸鱼拳"等。以上这些只是萌芽,不能称为太极拳.直到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即公园1040年),到神宗三年庚申(即公元1080年)。在这40年里,<<武当秘鉴>>记载的两套太极拳就由北宋张三峰创出.他先创编了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根据老子太和拳22式改编),太极拳十六式后经三峰多年苦心研究,把三种拳术的精华熔为一炉,通称为三十六式太极拳法,但并未提出"十三势拳论".太极既是阴阳,阴阳既是动静,明张三丰集大成,对上述拳法进行提炼升华,按八卦五行之生克,将道家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之中,首先创太极拳的左右交替演练的13个式子和72路太极拳,提出太极拳中心思想"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这才有了太极拳.正因为有了一个北宋张三峰在他前头,这就使得元末明初张三丰“不敢为天下先”,不以自己为内家拳的开山祖师。根据"十三势拳论"这点太极拳的中心思想,有了"十三势拳论"才能叫太极拳,以及北宋张三丰的不是纯太极,其中还包括形意劲和八卦步,因而判断明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也有流派认为是北宋张三峰创太极拳,在下面我列举出两人的信息:

北宋张三峰生于真宗天禧元年丁巳(即公元1017年)三月初六,是辽东襄野(即古襄平--辽阳)瓦窑堡人。二十三岁出家于四川青城山如意观,后到湖北武当山金顶龙岩观,道号为清虚真人(绰号张邋遢),羽化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乙丑(即公元1229年)九月十九日,终年212岁。"北宋张三峰是一个内家拳技击高手,所以这36式偏于技击

明张三丰出生于1247年5月15日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九月二十日后,不知所踪,(道士到了老年都有隐居深山修炼的习性,现今武当上仍有这个风气,也有官方传闻是为了躲避皇帝召见),洪武三年,洪武四年,一次人口普查中,张三丰在武当山被记载在均州芝河里的道籍,芝河是现在丹江口市的肖川,户籍册里记载了他的年龄,相貌,籍贯,入道地点,修道地点,《张三丰外传》记载,永乐十四年,张三丰已经达到167岁,大家可以去"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官山镇孤山村杉沟的山洞里"在武当山的西南麓,里面有张三丰拿着太极图的雕像和一块破旧的黑色石碑,是他徒弟建造的,石碑上的字是刻着的,虽然残旧,但还能看出,上面刻“武当山五龙灵应宫下院太极观记,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上院马本宫立石。”雕像距今已有 720年,他的徒弟有邱元靖(玄清)(公元1327--1393)、卢秋云(?--1410)、周真得(德)、刘古泉、杨善澄、孙碧云(公元1345--1417)、明玉、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1345--1415)(公元1345--1415年)、张清修、李静修、李性之、陈性常(公元1435--?)、沈万三(公元1307--1373)、宋远桥(公元1295--1380)、俞莲舟(公元1303--1387)、俞岱岩(公元1306--1379)、张松溪(公元1310--1394)、张翠山(公元1313--1346) 、殷梨亭(公元1318--1403) 、莫声谷(公元1323--1357)等,像<<太和山志>>记载邱元靖,又作邱玄靖,是明朝初年的武当道士,是张三丰入室弟子,后为五龙宫主持.明张三丰是个著名丹士,写过很多诗,文章,<<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天口篇>>、<<无根树>>、<<云水集>>、<<张三丰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拳行功说>>、<<太极拳行动歌>>、<<太极拳歌>>、<<道要秘诀歌>>、《打坐歌》、《龙虎还丹指迷歌》......他的功法偏于养生,前面提到的13式和72路太极拳,就被称为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此拳架缓慢柔和,所以后来王宗岳对张三丰太极拳论解释时,有了这句话,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技击之末耳",武当后来大部分的武学都是延着张三峰和张三丰一脉传承,张三丰除了在武当招收400余人传道,还在各地传道,例如崂山等地,统计下来,至少有17派,下面17派全部列出: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三丰自然派、三清道教、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北派赵堡、南派松溪、道家云房太极拳、张祖意合太极门、宝鸡三丰派.例如传了27代的三丰自然派,由张三峰开派;例如传了15代的三丰派,15代的张祖意合太极门,十几代的赵堡张应昌一脉,这脉里的刘会峙还出书,都是奉明张三丰为祖师,像这个赵堡张应昌一脉,后来还分支成侯式太极拳,传承张三丰"继承架"75式。


张三峰,张三丰除了创太极拳,还有许多武学,例如八卦拳(为清朝董海川创八卦掌建立基础)、形意劲、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三丰掌、太极环断掌、鹤舞9式、龙华拳、无极拳12式、太和拳8式(是由老子所传的太和拳22式改变)、劈太极(散手)、十段锦、太虚拳、武势玉环桩、武当玉环桩、武当太极拳圆桩气功、武当丹派剑术132式、九龙狮子功、96式内家拳(这套大家不是很熟悉,介绍一下,目前传承到张元真)、纯阳无极功......还有几本书:<<地龙经>>、<<张三丰神秘奇书>>、<<三元破疑直说>>、<<武当穴谱>>......还有一些武学,虽不是张三丰所创,但经过张三丰发扬,在这没有经过系统统计,例如像太乙逍遥掌,乃太乙真人所创,武当祖师张三丰所传;峨嵋黄林的火龙拳系,火龙真人所创,张三丰云游峨眉山,学得火龙拳,之后张三丰开创了隐仙派.还有另外一块武学,是后人根据张三丰拳法进行繁衍的,例如后人结合张三丰太极十三式所创的武当游身门十三势太极拳,太乙五行拳等(明朝皇帝非常崇拜张三丰,所以修建道观,武当山道观数以千记,当时非常鼎盛,所以伴随张三丰那个时期开始,有了"北崇武当,南尊少林"的说法,张三丰传道400多全国来的道士,以及在各地传道,后来加上明末动荡,也使得很多道士流散于民间,所以太极拳等很多功法都流传到民间,以及现在未公开的功法也有很多)。

接下来分两块内容,一是介绍目前公布的张三峰和张三丰12个太极拳流派,9种格;二是反驳陈式太极拳证据,其实论据看不看无所谓,大家只要从人性的角度,常理去分析,先抛开张三峰一些流派以及张三丰17个流派不说,例如民间的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侯式,顾式,千载寺传人李式,金蟾太极,昆仑太极拳,玉门道家太极拳,终南山太极拳,齐云山太极拳等,全国几十个流派都是支持张三峰或张三丰创太极拳,全国只有陈式一个流派说太极拳是他们所创,什么居心,一目了然.特别是杨式的杨露禅,18年3下陈家沟学拳,是最接近陈式太极拳年代的一个人,但大家想想他为什么要奉北宋张三峰为祖师,他的几个儿子,孙子,一些杨式前几代的传人,例如:杨澄甫,徐致一,许龙厚,陈微明,朱霞天,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许禹生......在所写的书里,都说太极拳创自北宋张三峰。还有一脉武当神功太极拳(宋元第二位张三风创,原名张阳,生于南宋绍兴6年(1136年)农历5月20日,羽化于开禧丁卯年(1207年),还创张阳拳和二路通辈拳,因为此张三风活动年代较短,此论文重点讲的是北宋张三峰和元末明张三丰,大家可以去看武当三丰派第14代传人刘嗣传,在2001年出版的<<武当三丰太极拳>>书里,第50页-55页,详细介绍了这三位张三峰,张三风,张三丰,只是他把第二位张三风的名字错写成了张三峰,大家还可以参考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历史悬案>>)该功源于宋元时期武当张三风所创,讲求内外兼修,动柔见刚,属内家长拳类,分四路演练,招式风格上和现在的太极拳还是有差别的.大家光看下面的名字就能看出,一路升阳柔环功四十四式,二路盛阳运丹功六十式,三路壮阳九转功五十一式,四路固阳全真功七十式,理法谱诀悉备。现传人为杭州王宝仁。王原籍为武当山地区人,家传世代习武当武技。此技现在杭州传授,并传播海外。(因为宋元第二位张三风没有另外两位对武当的拳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这里先另外列出来)。

北宋张三峰和元末明初张三丰12个太极拳流派,9种风格

一,<<武当密鉴>>记载的太极拳16式,36式,作者严嘉康,30岁时出家于武当山元和观(北宋张三峰创)

南岩宫藏经阁中抢救出来《武当宗谱》,下面这段资料正是里面所记载,是由胡绍和考察出来:张三峰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巳(即公元1017年)三月初六,是辽东襄野(即古襄平--辽阳)瓦窑堡人。二十三岁出家于四川青城山如意观,后到湖北武当山金顶龙岩观,道号为清虚真人(绰号张邋遢),羽化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乙丑(即公元1229年)九月十九日,终年212岁。祖师自二十三岁出家后开始修道练功,此时为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即公元1040年),再往后推算四十年,到神宗三年庚申(即公元1080年)。在这40年里三丰创编了无极拳十二式,太合拳八法,太极拳十六式,后经三丰多年苦心研究,把三种拳术的精华熔为一炉,通称为三十六式太极拳法,从这以后才有了太极拳。以后,下传第三代弟子南极宫尚宝真人秦峰,增编了十八式,达到了太极拳五十四式。秦峰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甲申(即公元1104年)十月初六日,湖南梅城人,二十四岁出家于武当山南极宫,于宁崇庆元四年戊午(即公元1198年)八月十二日羽化,终年94岁。下传第五代弟子,南极宫天礼真人记芳谱,又补充了二十式,达到了太极拳七十四式。记芳谱生于南宋理宗淳佑九年已酉(即公元1249年)五月二十二日,河南淮阳镇人,二十八岁出家于武当山南岩宫,于元朝惠宗至正九年乙丑(即公元1349年)八月十五日羽化,终年100岁。下传到第六代弟子武当山上清观智轩真人钱强,双补充了十四式,达到了太极拳八十八式。钱强生于元朝武宗至大元年戊申(即公元1308年)七月十六日,安徽铜陵府人,十七岁出家于武当山上清观,明朝成祖永乐年癸未(即公元1403年)九月十七日羽化,终年95岁。下传到第七代弟子武当山玉虚宫玄武真人陈敬儒,陈敬儒多年习练五形拳,八卦掌创立前的八大桩,他汇终一炉,天、地、仁合一为太极拳,又增编了二十式,才达到了太极拳的一百零八式。陈敬儒生于明朝世宗嘉靖十一年壬辰(即公元1532年)五月二十六日,河南淮阳府人,二十六岁出家武当山玉虚宫,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壬子(即公元1672年)九月十九日羽化,终年一百四十岁。陈敬儒著书传下了太极拳一百零八式(陈敬儒著书时间为公元1660年庚子,当时已达一百二十八岁高龄)。

1    东北闾山三丰自然派,张三峰曾在此地传道三年,第27代传人宋大明编写过<<三丰太极36式>>,这套<<三丰太极36式>>是集合八卦步法,形意劲力,太极于一身,此拳包含了八卦的步法手法,和形意拳的钻拳等形意劲特点,所以速度略快,用力也较明显,张三峰是内家拳技击大师,一定会形意劲,他创立过八卦拳,为清朝创八卦掌建立基础,例如有人说岳飞就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少林也有心意六合拳,所以形意劲早在北宋就开始形成。

 2    辽宁胡绍和是三清道教传人,也同样承认有16式和36式太极拳。

二,武当太极拳(源于北宋张三峰部分招式和名称)

3    此派拳是提取了北宋张三峰偏于技击的36式太极拳中的纯太极拳招式,再经历代高道根据元末明初张三丰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和"太极拳拳论"进行发展,到现在有玄武派的,袁理敏48式,无为子继承的龙们派33式等,招式古朴,取的招式名,例如"抱元守一","拨云见日"等也与北宋张三峰的36式招式那样,都比较古朴,在武当博物馆,有这脉武当太极拳的几个招式的雕像,此拳经过历代高道结晶后,后来继承了元末明初张三丰拳论,近代游玄德也根据48式精简出36式,36式去掉一个起势和收势,游玄德的34式拳谱拳谱都包含在袁理敏前二十八式里,只是名称用的不同,如果非要说袁理敏少招式,我看只有在25叶底摘桃里少了个右手握拳上冲,在武当山寺庙内的墙上,也印着这派太极拳的拳照.风格上像是从张三峰太极36式上,提炼出来的太极招式,被称为"武当太极拳",与元末明初张三丰创立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是武当流传最广的两个流派太极拳.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只有三十几个重复招式,之后后人结合北宋张三峰36式里的太极招式,繁衍出108式长套路,其中共49个重复招式,吸取了武当这两派的招式。

 三,南派松溪太极拳(张松溪师承孙十三老,孙十三老的武学是源于北宋张三峰创,张松溪后来再经元末明初张三丰点拨,之后张松溪再融入江南八大家,自成一派,目前流传了十几代)

4    南派松溪太极拳,武功源于北宋张三峰的徒弟"孙十三老",再经元末明初张三丰点拨,之后张松溪融汇江南八家名拳而自成一家。指的就是松溪派,因为张松溪融入了其它很多风格,所以风格上独树一帜,它是一路十分古老的内家拳术。其动作古朴无华,技击性极强,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势极重攻防。演练起来松柔圆活,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缓急相兼,具有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的显著特点。松溪太极在演练时又分文练和武练两种方式。文练则是于内气的吞吐和丹田的内转相结合,其动作松缓圆活,刚柔相济,初学入门者和中老年多用此法。武练则是按技击要求练习,每招每势如临大敌,其动作柔化刚发,松脆迅猛,体力充沛。爱好技击的中青年人多用此法。现在流传的有59式等


四,张三丰太极拳13式,72路(明张三丰创,因为当初只有一套太极拳,所以不分什么式,之后招收400人,分演出很多流派,为了区别张三丰最初的套路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所以后人命名为"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后人根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及十三势中心思想,繁衍出张三丰原式太极拳36式,72式,81式等,所以为了说明是原式一脉,我在文中也会称为张三丰原式太极十三式,现在武当一些流派也改名为三丰太极拳.大家注意: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与武当太极拳是不同的两个流派,这2个流派是武当流传最广的2个流派)。

5    太极十三式,为左右交替的13个式子,用巧妙脚步串联,代表十三种趋势,所以式名又用"势"来命名,每势中有现在太极拳套路中多个招式,因为内含八步五门,又有十三组动作趋势,所以又称为八门五步十三势,由下面4个地方记载过:

1,武当三丰派钟云龙等人继承;三丰派13代掌门王光德之前,把此类拳称为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现在14代开始改名为三丰太极拳和武当太极拳;

2,唐崇亮,号侠光道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1982年羽比,寿达1l3岁,他的徒弟张熙耕,终南山无心道长,也继承这套太极十三式,此派还继承了张三丰的劈太极(散手);

3,在浙江也有继承,张三丰当时在武当招收400人,之后几代传到浙江陈州同;而且太乙五行拳的源流提到过: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或五行擒扑手),为1980年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浙江金子驶先生(已故)所献秘功。此拳是明弘治(孝宗朱祐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全真教长春真人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分支里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宗师张三丰所创“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佗“五禽戏”,九宫旋转十二桩法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十三式由于是单势练法,所以需要精妙步法来贯穿,而太乙五行拳的除了汲取了九宫十二桩的步法身法外,也能看出吸取了张三丰太极十三式比较巧妙的步法.太乙五行拳后来也流传到浙江,所以浙江现在流传的多套太极拳中就有十三式太极拳也不奇怪.(备注:这里指的华佗五禽戏是明清时期发展的站式五禽戏,汉末名医华佗的“五禽戏”已失传,详细只有以文字记载于<<三国志>>里,是以床上练习为主,300年后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才以图片的形式收录,也是以床上锻炼为主,可以说最接近华佗的版本)

4,梁师小天(l893—1969),名兆瑛,字焕如,号小天。祖居山西,后迁北京,经王宗岳先师传至西北,十三式单练套路,被称为“武当正宗太极拳”

太和门记载,这十三个式子发源于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但在明代宣德年间由门内邓坤伦定型,所以有点不同,既然有人重新定型,也有此证明由精妙步法贯穿的13个单式(趋势)的张三丰太极十三式是张三丰所创的第一套太极拳,后来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一脉的众多套路都秉承了这套太极拳的风格;

民间也有流传:俞莲舟其时与宋远桥、张松溪张翠山兄弟、殷利亨及莫声谷等武人相交,互相切磋研究了好一段时间,后来闻知武当山张三丰真人具有神妙绝艺,遂连同族弟俞岱岩共七人登山寻访,欲深造内家武术,结果在武当山洞窟觅得张真人所在。七人此后多次前去拜访受教,最初张三丰所创的「太极十三势」较古朴,各为单势练习,是由精妙步法连贯整个套路,俞莲舟则根据「十三势」变化创造出更细致的拳招,如「单鞭」、「懒扎衣」、「摆莲」、「栽捶」、「云手」等,共三十七式四十二手,又将各式贯串,连绵不断地锻炼,故称「长拳」。武当「太极拳」至此才真正完成。也有人认为这7人中,张松溪和张翠山是真正传承认到了"十三势",有些松溪派传人说张松溪曾跟张三丰学太极拳20年.

陈微明的书里也提到过张三丰第一套太极拳为单式练法,现在看下这套十三式的套路:在抱球势中提炼出野马分鬃,在探式中提炼出白鹤亮翅,在双扑势提炼出搂膝拗步,在担势中提炼出倒卷肱,踩腿,在双推势中提炼出单鞭......

 6    72路太极拳(待定)

<<张三丰承留>>,里有句诗是"七二乃文武",文武既是动静,七二就是七十二,古代表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意思是阴阳既是动静.或者这里的七二,可以理解成七十二路太极拳,因为在张三丰的<<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里,介绍"十三势"演为七十二之数;

这套72路太极拳,正记载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里,因为此书没有年份,所以有一些陈式的人一直反驳,其实李西月在《三丰全书·叙》中曾说“卓庵刘君得汪书而补纪之,刊版传世”[1]。可见在李西月清道光年间(1844年)所编“全书”之前,已有刘卓庵根据汪锡龄清雍正元年(1723年)抄本而“补纪”,即《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说明已在1844年前“刊版传世”。刘卓庵(卷五《云水三集序》中称“圆阳老人、卓庵居士及遁园、蟠山诸野客,另在“卷八·古今题赠”末页有“刘元焯,字叔纲,号灼庵,衡阳人,成均士”[1]之记载,“灼”与“卓”同音,况且皆为“刘”姓,故“刘卓庵”即“刘元焯(号灼庵)”;民国于化行的<<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也记载着这套功法。

总结:此书确实是真的,但对于其中记载的72路太极拳,作者并未言明是张三丰的第一套太极拳,不排除像36式,72式,81式那样,是历代道人从8-10分钟的太极十三式和根据十三势中心思想演化而来,而且原式太极后来定型的招式在张祖意合太极门,犹龙派并未传承;但在道家云房等都有传,现在有些松溪派传人说张松溪跟张三丰学了20年太极拳,从常理来说张三丰创过这么多武学,绝不会只创简短的太极十三式这一套.而"千载寺"等民间传出的张三丰"十三势"都有几十招式,加上在张三丰的<<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里,很明确的介绍"十三势"演为七十二之数,所以太极十三式几十三势拳论肯定为张三丰所创,这套72路太极拳,共79式,是张三丰创的第二套太极拳,还是繁衍版,需待定。

总结:顾名思义,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是最接近张三丰风格的拳法,整体柔和缓慢,也正秉承着张三丰"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技击之末耳"的宗旨,而有些门派为了增强技击,加入了两仪拳,形意劲等,虽然张三丰也会两仪拳,但练两仪拳需要打通大小周天,这样体内的气通畅后,练两仪拳才不容易受伤,其实从张三丰的话看出,以及当时招收400余人传播太极拳,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家延年益寿,中医理论动作越慢,身体里的气血就运行的越快,所以养生为出发,一定要练柔和缓慢的拳法,所以太极方面只需练张三丰原来太极拳13式,此拳为张三丰所创的第一套太极拳,72路(待定),然后再练无极功就可以了,在这类柔功运动量达到25分钟以上时,就可以减缓衰老,延年益寿,这正是张三丰练太极拳只为养生的价值观.后来后人繁衍出36式,72式,81式等著名套路,以及以元末明初张三丰为主,北宋张三峰为辅,由历代完善创立的108式(共49个重复动作,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是三十几个重复动作),其中张三丰的13个单式就在前面提到5的个地方有继承:武当三丰派,终南山太极,浙江(太乙五行拳一脉),梁小天,太和门(在明宣德年间邓坤伦重新定型,所以风格与前4者不同),近些年出书方便,为了推广和方便上班族,近几十年一些传人,在108式基础上,还精简出18式,28式,38式,39式,48式,所以原式太极拳一脉在武当和各地传承最广的一脉,例如陈钟华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81式,万赖声所著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72式.他的师父是杜心五,1929年武当道总徐本善,传"十三势拳论"和"108式太极拳"给傅剑秋,傅剑秋传李景林,李景林召集杨澄甫、孙禄堂、杜心五、刘百川、高振东、黄文叔、褚桂亭、王芗斋、张兆东等武术名家做了研究.有媒体报道,谭大江从四川成都贺洪明先生(杨式太极传人)和河北保定李正先生(杨式太极传人)都曾得到传闻,说杨氏先辈确曾得到过道门高人的指点,而许宣平三世七也被杨式传人多次提到,所以民间很多流派都有张三丰拳论,也风格相近,例如千载寺博公道长传承到李式家族的61式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民间则称为千载寺的张三丰十三势软手,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传人陈钟华出版过一本81式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以及武当三丰派14代,15代众多传人,都坚持称都"张三丰原式太极拳"里的多种套路都是从上面提到的张三丰太极十三式以及十三势拳论演化而出,加上此61式武当目前也未找到人练,如果不是还在秘传的话,按武当传人说法,此61式估计也是后人根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及十三势拳论的繁衍版.(李滨说,"十世李元善,继祠李岩。生于明崇祯十五年,早年随父李仲,浙江读习文武。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先后在开封、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千。晚年主修《李氏家谱》、太极拳秘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为李元善继承、传家的手抄本。《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简称《张三丰太极法说》(或可称《太极法说》),为杨露禅传家之太极拳秘谱,递经杨班侯、杨健侯至杨少侯、杨澄甫而嫡系秘传。现行刊本为两家著作所完整披露:一见于《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影印》,即杨氏家藏本,此谱为杨露禅曾孙、杨澄甫次子杨振基“趁出书之机”于1992年6月20日公布;一见于《太极拳讲义·附录·太极法说》,即吴爱仁堂珍藏本,此谱为吴鉴泉次子吴公藻著作之香港再版易名《吴家太极拳》一书中所公布。杨氏家藏本和吴爱仁堂珍藏本同为精良的手抄珍本。北京图书馆典藏抄本《太极拳宗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仅多出《张三丰先师本传》。杨露禅所得而传家者,乃是李元善的手抄本。为资考证,先扫描杨露禅曾孙杨振基先生《杨澄甫式太极拳》古典手抄太极拳谱一页(见下图),再对照《李氏家谱》之谱目的字迹,同是李元善的手抄真迹。")所以,杨式里的《张三丰承留》里有一句“元善从复始”,就是说明此《张三丰承留》是李元善的手抄本,所以在杨式一脉,杨露禅及几个儿子,几个孙子,历代嫡亲传人一直都是坚持张三丰创太极拳,并公开著书反驳陈式言论。


五,北派赵堡继承架三合一太极拳75式(明张三丰创)

7    北派赵堡继承架三合一太极拳75式,除了指功法上的三合一,还指武当赵堡的三个主要人物,张三丰传云游道人,道人传王宗,虽然是张三丰所创,但自从陈清平后,分为主要的三个流派,一是武式,二是和式,三是张应昌一支,张应昌一支现称武当正宗赵堡太极拳,由张应昌传第十代张汶,张汶传第十一代张金梅,张金梅传第十二代张敬芝,张敬芝传第十三代侯春秀,侯春秀传第十四代人较多,有子侯占国、侯转运、婿王喜元,其他佼佼者有刘会峙、黄江天、赵策、刘晓凯等,而到侯运转已转变为侯式太极拳,侯春秀,刘会峙所著的<<张三丰三合一太极拳>>较完整的保留历史原貌。蒋发又传陈沟人陈王廷,陈将家传“炮捶”与太极豢嫁接,发展形成为陈式太极拳。陈氏后人陈长兴尽得蒋发所传的太极真缔,因受本族限制将艺传与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但杨露禅尊张三丰为祖师.(赵堡二度传入陈家沟,王宗岳,字林桢。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年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蒋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蒋发随王宗岳师父到山西学太极拳七年,王宗岳有女无子,蒋发学拳时常由师姐王宗岳女儿王薇辅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蒋发回赵堡镇武当赵堡太极拳承三丰传太极拳真实正宗。蒋发回乡二年后传赵堡邢喜怀(1605年)(此时陈沟村陈王廷才有5岁),邢喜怀之后太极拳在赵堡镇代代相传承,各代传人有著作拳理传世形成了赵堡太极拳体系,至今400多年历史。“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蒋发是怀庆府“温县赵堡镇之东数里的小留村人”。这个出生年份及家乡地址,在赵堡一派内的分支,例如和兆元一支、张应昌一支、任长春一支,均—致记载。这是拳史中有文字记载留下的证据,是蒋发本人对弟子邢喜怀传述而世代传下的第一手材料,无可怀疑。明末清军入关1645年以后蒋发(己72岁)传太极拳给陈王庭(46岁1600.1680)(有陈王庭与蒋发合画像为证,备注:因为陈王"廷"还是叫陈王"庭",在陈式里面还各有说法,所以我这就暂时写成陈王庭)。陈王庭传所乐(十世孙),所乐传光印(十一世孙),光印传甲弟(十二世孙),甲弟虽有三子但本门太极拳后无传人…断了。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四代:陈敬柏(1653..1738)乾隆年间,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授太极拳,陈氏十二世孙陈继夏学得太极拳,继夏无后,将拳传世侄秉旺(陈氏十三世孙),秉旺传于长子陈长兴 (1771..1853陈氏十四代)

 8   侯式太极拳,有张应昌一脉发展而来,由侯春秀开启侯式太极拳一脉继承张三丰正宗(北派赵堡中的继承架传承表:张三丰——云游道人(刘古泉)——王宗岳——蒋发——刑喜怀——张初臣——张敬伯——张宗禹——张彦——张应昌——张汶——张金梅——张敬之——陈应铭,侯春秀)

 六,从13代由武当传入河北邯郸的张祖意合太极拳(明张三丰创)

9    河北邯郸的张祖意合太极拳,这个门派前13代每代只授一到两个徒弟,在13代开始传到河北邯郸,有57式,,72式这3路,我看过他们的书,也是奉明代张三丰为祖师,此派太极拳取名意合有两个原因,一是张三丰当时在"义合"传道,二是此拳也加入了形意劲。

(张祖意合太极拳传承表:张三丰——邱元靖,刘古泉道人——赵太斌道人——元虚子道人——陈玄月道人——艾莲池道人——李凤祥道人——尚道明道人——顾殿一,陈荫昌道人——明瞭道人——徐本善,张鹤亭道人——张其发,虚无子道人——张兴洲,黄守业(13代)——赵峰,杨春等(21世纪)。

 七,道家云房太极拳(136式)

10    道家云房太极拳,属于武当道教一派,拳法高深莫测,正宗武当太极拳法,历史源远流长,武当道家云房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武当道家云房太极拳为道家于丹室中炼筋柔膜之方,导引肢体,以求难老,心息相依,连绵不断,水流云绕,循环无端,弧行圈走,旋转自如,阴阳开合,浑元一体,只需要2平方米就可演练,适合于当时经常在室内炼丹的道士.

八,天津的犹龙派太极(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

11    天津的犹龙派太极,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紫霄宫云游道士裴远臣(也有人理解成"培元尘",因为发音相同),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新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司新传外甥张振之(1894—1970年)。张在东北沈阳期间,被当地武术界曲朝禄、吴宝昌所发现。张传张鸿逵、阎行庄、曲朝禄、周文涛、王逸樵、熊春懋。1984年5月在天津传统武术表演赛中,王逸樵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上表演了该拳的一部分,这是该拳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目前传人有张振华、张冠杰等.此派太极拳动作难度比较大,所以流传不广,这派未曾广泛公诸于世,在天津的张三丰太极拳爱好者,可以去研究一下。

,邋遢派"原始太极拳"(明张三丰创)

12    道家邋遢派功法据传自张三丰祖师创立,传至启泽散人骆巨方已历六百余年。“ 原始太极拳”是邋遢派功法的精髓,分四个部分:动、静、快、慢。“动”部包括十三个招势,称为“前十三势”,每一势针对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及其病症,例如:“九转还阳势”的作用就是吐故纳新,增强新陈代谢,吸入大自然的真气,呼出体内的浊气;“韦陀献杵势”,是人心经,可降低血压;“摘星换斗势”的作用可以疏通阳经,治疗前列腺炎;“旱地拔葱势”是人肾经,久炼可使人肾如汤煎、元气充足; “烈马奋蹄势”入督脉,同时训练颈椎和腰椎;“倒拽九谬势” 是炼人身体九大部位:肩、肘、腕、踝、膝、胯、喉、膻中、下田。“静”部是“原始太极拳”的主要部分,共二百多个势子,架势舒展,气势浑厚古朴,风格与诸派太极拳迥异。例如:“单鞭势”右手为阴为勾像蛇头,左手为阳为掌像蛇尾(此势含阴阳之机不可交换颠倒),转腰勾右手平推左掌,要劲达掌梢气达远方,不可故作柔弱虚含。“云手势”共有四种,讲究意在气穴,转腰要大,这样可以活动肠胃增强消化功能。中医讲先天元气要靠谷水滋养,此正所谓以后天养先天。同时技击作用为四种打法,讲究拨、打、挑、劈、推、摔、靠。“快”部包括十三个招势,称“后十三势”。要求展脚发力,动作要暴,气势要勇猛,发劲要整,放气要远,是技击的训练。“慢”部只一组动作,是内丹功在拳中的一种表现,剧烈运动后,将散于四肢之气聚于丹田之内。

 像犹龙派太极拳传的还是比较隐秘,有些门派还在单传,像孔德继承张三丰太极丹法外,还是张三丰的蓬莱派传人,随着新功法面世再补充.

还有一些像武当金蟾太极拳,顾式太极拳,昆仑太极拳,玉门道家太极拳,齐云山太极拳,李元善传承的太极拳......这些门派,虽不是张三丰所创,但都是从明张三丰或者徒弟和传人的太极拳上分流而出。(未完待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