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陈天然

2023-05-10 14:56:27

守望故园

——艺术家陈天然


 (遥拍浮烟日照下的柏沟岭沟壑,叠柏沟岭村)

这是豫西黄河岸千沟万壑中一条普普通通的沟壑。在沟壑尽头的黄土

岭上,悬挂着一个不大的村子。据说从郑州往洛阳一路过来,数到这

里则是第一百道沟,所以就有了“百沟岭”这个村名,只是不知什么

时候,百十千万的“百”改成了松柏树的“柏”,于是一个土气十足

的地名也就染上了一点诗情画意。


(从平台推至地坑窑顶,俯拍地坑窑)

陈家门儿是柏沟岭村地势较高的一处台地,

坑窑,又称天井院。60年前,陈天然跟着他的父兄,用镢头挖出了个冬暖夏凉的家。


(陈天然回窑洞,一段同期声)

“南依嵩岳,北带黄河,巍哉高原,隐我幽壑……”陈天然在这个天

井院里既耕且读,娶妻生子,生活到22岁。


就是在这一孔窑洞里,陈天然在劳动之余开始临摹《芥子园画传》,

跟着古人摸山范水,寄趣篆刻和书法,一心想做一个陶渊明式的隐士

。然而,那个时候的河南,天灾人祸,水旱蝗汤,陈天然的父兄被抓

丁,土地被掠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芥子园画传》的闲情逸致

与陈天然苦闷的心境越来越难以适合。就在这个时候,他在报刊上看

到了进步艺术家的木刻作品,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道出人间辛酸,

陈天然神魂为之一震,才知道在他酷爱的书法、篆刻和“芥子园”之

外,还有如此撼人心魄的黑白艺术,于是他便试着向上海中华全国木

刻协会写信求教。


半个世纪过去,这两本书跟着陈天然辗转流离,浪迹天涯,已被翻阅

得残损破旧,许多家当和书籍都散失了,这两本书却珍藏至今,因为

是它们指引陈天然从一个浮名乡里的小秀才,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民

艺术家。


(陈天然最早发表的木刻作品)

在李桦、郑野夫、杨可扬诸位先生的热心函授指导下,深居黄土沟壑

的陈天然苦心笃学,在窑洞的煤油灯下,常常用功到黎明。从1946年底,陈天然开始在开封、郑州的报纸上发表自己创作的木刻作品。

这些早期的木刻作品虽然显得稚嫩,但那颗关心民生疾苦的艺术家的

良心却跃动在每一道深深的刀痕里。解放区木刻艺术的影响也明显可

见。


,叠延安鲁艺、古元镜头)

,黄土高原的腹地

,也是在窑洞里,有一所叫“鲁艺”的学校,聚集着一群他景仰的艺

术家,是学习木刻的圣地,古元就在那里。他萌生一种难以遏制的强

烈欲望:去鲁艺找古元学木刻!


(陈天然谈追随古元)

陈天然一再说过,是古元木刻启蒙他踏上艺术之途,是古元木刻开启

他艺术灵感之门,是古元木刻指引他走上反映生活之路,是古元平凡

与伟大并臻的艺术与人格,让他领悟到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武汉,黄鹤楼)

1949年,陈天然随中原总工会南下武汉,在《中南工人报》、《湖北日报》和湖北省美术工作室工作。他一边参加剿匪反霸、土改复查、,。


(1954年长江洪水资料)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陈天然亲历了抗洪抢险的战斗生活,奋不顾身地和广大群众一起筑堤垒坝,抢救灾民脱险,组织他们生产自救,并因此被评为“模范干部”。


(版画《抢险》)

版画《抢险》是陈天然艺术生涯中第一幅真正重要的作品。千钧一发

与万众一心,浓缩在并不很大的画幅中。他怀着对巨大自然灾害的威

力和人类奋勇保卫家园的勇气的双重敬畏,刻下了这幅惊心动魄的作

品。

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


(黄鹤楼,长江东去)

住在黄鹤楼里的陈天然,渐渐地害上了思乡病。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一

篇谈创作的文章里,陈天然回忆了当时的心境:“武昌黄鹤楼,也是誉满古今的名胜之地,昔人乐于在这里啸傲咏怀,留下许多千古绝唱。50年代初,我有幸数载厕身于此,工作余暇,依楼极目纵观大东东去,心猿意马就飞回可爱的家乡。忆想在豫西巩县黄河南岸的高原上,站在家门口,遥瞰横带北国的黄河,放眼巍巍太行,每当这种时候,常感心融江河,视通万里,觉宇宙之无穷。无论在八达岭长城,武当山的金顶,大别山的天台,南岳衡山的社中融峰,或伫立于嘉陵江畔和南海之滨,凡足以使我豁然心胸,游目骋怀之处,无不情随景生,眷恋故乡醇厚朴茂可亲”,“每登临于壮丽奇特的地方,越易于联想到土气十足的故乡。”


陈天然说自己是一个很健忘的人,总是丢三落四,找不着东西。而那

些乡土生活的琐事,尤其是童年的记忆,却像刻印在脑子里,盘根错

节,千丝万缕,扯不断头。有时半夜醒来,坐在床上一直想到东方发

白。


他在武汉工作,画了很多江南农村的速写,在准备刻成版画时,改来

改去,兴至笔随,最后往往脱胎换骨,变成了故乡黄土高原的景色,

以至于掂起画笔就想到故乡,随手一画,还是故乡。就是在这样啮噬

人心的乡愁驱动下,陈天然创作出了第一批忆写故乡的作品。


(采访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李平凡)

李平凡:“我清楚记得四十多年前的1957年,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全国

第三届版画展评工作。在应征的一千七百多幅作品中,陈天然的四幅

版画——《牛群》、《套耙》、《休息》和《赶船》备受赞赏,全部

入选。评委会认为陈天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洋溢着

中原大地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渗透着他对家乡的热爱。”

奠定了陈天然版画家地位的这四幅作品,已成为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版画创作的代表作。


《套耙》是一幅精雕细刻的上乘之作,意在歌颂土地、歌颂劳动。这

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在洒满阳光的土地上,一位农家的孩子小

小年纪,正使出吃奶的力气拉住那头健壮的耕牛,因为他的父兄正在

理绳套耙。地畔枫叶如丹,飞鸟归林。多么动人的劳动生活,多么天

然的田园风景!


(《赶船》)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阴霾天气。一条土路印着深深的车辙,推拉着独

轮车和骑着小毛驴的农民,驮满了货物,急急忙忙向河边的船码头赶

去。林立的桅杆含蓄地点出了画题。苍老的树干正抽出新的枝条,告

诉人们寒冬已经过去,大地正在复苏,这幅黄土地上的风情画,让人

联想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开卷的部分。


(《牛群》)

当这幅恬静到极致的抒情小品出现在展览会上时,引起了观众心灵真

正的骚动。天高云淡,正午时分,五头耕牛闲卧在草地上。有意压低

的地平线衬出了牛群悠闲的身影,托起一片高爽的晴空。多多大胆的

构图:五分之四的画面让给了蓝天白云!那只放在树旁的粪筐和牛鞭

,让人联想到画外的牧人。任何可能打破这个宁静的因素都被排除掉

了,画家让观众聆听一曲天籁:“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只要你

在听,你就是音乐。”艾略特的诗可以解释我们何以被《牛群》的恬

静深深打动,因为欣赏《牛群》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音乐。


(《休息》)

一个夏收时节的晌午,赤日炎炎。劳动一晌的人和牛都休息了,眼前

是一个静谧的场院,麦秸垛、石磙,还有凉棚下的牛群,一切都显得

那么安详、宁静,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刚刚结束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

面和即将来临的喧腾欢闹!


姚治华:“天然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1950年,我和天然同在中原大

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后来,又同在湖北美术工作室任职,在黄鹤

楼上朝夕相处好几年。1956年,我离开了湖北,。我写信告诉天然,我也在学习木刻,很希望看到他的木刻作品。我很快就收到他热情洋溢的回信和四幅精心雕刻印制的木刻作品,其中就有《套耙》、《休息》和《赶船》。这几幅作品我非常喜欢,当时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开了一天会,回来躺在椅子上欣赏它们,感到是莫大的精神享受。他的画给我一种自然恬静的境界,就像田园诗一样,清新祥和,怡人心境。”


法文版的《中国现代木刻》,把陈天然的《山地冬播》印在封面上。

创作于1958年的这幅套色木刻,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画家以深远的构图,简练的套色,遒劲的线条,艺术地再现了豫西山区高原的典型风貌:高低不平的台地,蜿蜒曲折的小路,明亮温暖的阳光,迎风歌唱的红树,自由飞翔的小鸟,前往冬播的社员,深秋初冬豫西黄土地上涌动的生命活力和融融诗意,让人怦然心动,为之神往,简直是一首发散着泥土芬香的田园交响曲。


《山地冬播》1959年一经问世,立即引起画坛反响与瞩目。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多次选送法国、日本等国展出。上海朵云轩在1963年按原大出版单幅画发行全国,许多中外出版的大型画册都给《山地冬播》留有一页之地。中国美术馆作为精品予以收藏,1998年,这件作品又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成为传世之作。


(采访中国版画学会马克)

马克:“天然的木刻,常常使人感到有一种质朴纯净、清新明快、晓

畅平易的神韵,经得住咀嚼品味。这与他熟悉群众的欣赏爱好、吸收

民间木版年画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山地冬播》把书法和金石之长融

于线条的刻制之中。套色上原先设计是六个色,逐步提炼为三色两套

版,只留下秋山红叶以烘染劳动的气氛。整幅画简洁、流畅、潇洒,

并没有去刻意追求光影,却充满着明快的阳光感,富有浓郁的中国特

色。外国美术界的人士无不称赞《山地冬播》是真正地道的中国木刻

版画。”


陈天然:“《山地冬播》主要靠多年在故乡务农的生活积累回忆默写

而成。草稿画出后,为强调民族特色,争取群众喜闻乐见,我查过很

多古代线刻资料,都未找到合适语言。跑遍武汉三镇的古旧书店,我

发现一部古版木刻《芥子园画传》,其中几幅任伯年山水画的木刻极

妙,如获至宝,买回先仿刻一次,又参考创作了《家肥出门》。正式

刻《山地冬播》时,有了线刻的语言感觉,就抛开《芥子园画传》,

按自己想法放刀直干了。”


为解乡愁而寄情家山的陈天然,没有料到自己的创作会获得一片赞誉

之声,更没有料到故乡朴厚无华的天趣和平易见奇的含蓄之美,能够

引起中外读者的强烈共鸣。原本是自发的行为,逐渐凝聚为一个坚定

的艺术信念:“故乡诗情,泥土画意,是我要毕生潜心探索的永恒主

题”,“我的版画,只讴歌故乡”。


进入60年代,羁旅江汉的陈天然开始常回故乡写生作画,每次回家,他总爱在村子周围转转。仰观俯察,画意满山;信步游目,诗情遍地。崖畔地头一角,富有意味深长的余韵;高原平阔一线,蕴藏浩瀚无尽的力量。即使是极为简略的路边小景,也言有尽而意无穷,洋溢着沁人肺腑的感染力。


陈天然在他沾满乡土气的速写本上,动情地向人们叙说着故乡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看见一排窑洞,就想起这家祖宗三代的人物;看见几个门楼,就想

起木版年画琳琅满目的春节气氛;看见西南岭上突出地面的那段渡糟

,下黄河挑水抗旱的经历,便在心头重演,更认清电力提灌的胜天威

力;看见村校窑头的山嘴,十年寒窗的艰苦岁月,犹历历在目……”


(速写《喜悦》)

“祖母的慧眼,看着我成长,祖母的双手,给我以力量……”


(速写《纺棉线》)

“当中是我的发妻乔娥,她治家有方,宽厚待人,众誉,是山村

纺织缝纫高手。我穿她做的鞋,立足本土,艺游八方,为万古山河写

照传神。”


(速写《老农》)

“这位老人瘦而愈神,特写其久经风霜的松柏之姿。”


(速写《农友吕福臣》)

“在我的诸多农民朋友中,吕福臣满腹经纶,才艺出众,可惜中年早

逝,幸存其青年时代大智若愚态。”


(速写《女拖拉机手》)

“女拖拉机手健步走来,多么潇洒的豪迈气概!”


(速写《切红薯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储粮备荒,乃农家千古不灭的优良传统。”


(速写《炉火正红》)

“对打铁的神气、姿势、声音,我百看不厌,百听不烦,乘兴遣画,

意到便成。”


(速写《饲养室》)

“我已作六幅带牛的版画,见此好牛又不禁技痒,面对这位精于饲养

之道的长者,更使我欲罢不能。”


(速写《群驴》)

“往昔躬耕家山,驴是必不可缺的劳动伙伴,至今仍为我目醉神迷之

尤物,下笔若有神助。”


(速写《巩县赵沟一瞥》)

“我常顺黄河徒步于荥阳桃花峪至孟津铁路桥之间三百余里的邙山高

原上,游志写稿,顾景兴怀,此乃俯察巩县赵沟之一得。”


(速写《黄土高坡》)

“种地、担水、拾柴,出访云游归来,此乃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我

已走了半个世纪有余。”


(速写《小道通天》)

“久居闹市,其意昏昏,厕身乡土,使人昭昭。超脱世事纷繁,自得

宁静致远之意。”


(陈天然的国画:画面上一个中年男子正从山路上走来。与解说词相

对应的画面细节)

陈天然在走遍大千世界以后,以天涯客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

“拾级云壑上,刮目看家山”,发现尚未被画家们青睐的故乡,实在

是得天独厚。壮阔的高原梯田,浩荡的黄河之水,嵯峨的柿树林带,

淳朴的山庄窑洞,层叠中拖出平坦,平实里藏着奇幽,沟壑中显露坦

荡,峭壁上萦回曲径,在单纯里生长着丰富,于古老中孕育着新意。

春风春种,夏云夏收,秋叶秋藏,冬雪冬播。故乡是诗的摇篮、画的

宝库。每一条小溪,都流入黄河;每一条小道,都通向浩空。陈天然

终于彻悟到艺术上的一条真理:“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小,

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他开始重新打量原以为相当熟悉的故乡:“我家大门外,是交通要道的三叉口,因为司空见惯,心不在焉,从未引起注意。我常出村画风景写生,偏偏家门口总被忽略过去。有一次因事不能远离,坐在门口画写生,仔细观察了这一带地形,才看清这里在很久以前,原是完整的平地,不知经多少年代人们的足迹磨损,竟踩出一条几丈深的路壕。这四处辽阔的高原,横空无际的梯田,都是人们经过这条路所开创,是我们千秋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祖传家产。我一边画着速写,一边顺着这条路揣摩着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及古人开天辟地的传说,深化了我对故乡的认识。”


归根故乡的陈天然,顿觉精神充实,心明眼亮,思路也张开了遐想的

翅膀,神游于家山的千岩万壑之间。这时他猛然意识到,以他家的窑

洞为圆心,方圆30里之内,竟然是中华文化大版图上的一处圣地,他自小就在这片圣地的熏陶下长大。


“我自母亲怀抱手牵,往还于舅父家起,从我家的高原,沿着蜿蜒起

伏的丘陵盘山北下,横越群壑中的陇海铁路小站,顺沟出山,踏着黄

河惊涛拍岸的依山小道,到达我舅父家洛口村。这条路,我已来回走

过半个世纪,闭着眼我也能走来走去。有时远道还乡,半夜下火车,

伸手不见五指,我也常沿着羊肠小道,爬山越岭,摸黑走回家里。这

一路,上崖下坡,田头地角,绝壁的高低深浅、沟壑的曲折萦回,对

其来龙去脉,我都了如指掌。这一路周围的地域,概括了从上古到今

天的历史,每一个变化都是中国命运兴衰的标记。我一生所画的景物

,不出这一路方圆30里的范围。”


这里,就是陈天然舅父家洛口村。洛河在这里汇入黄河。古洛河是中

华民族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据《竹书纪年》所载,黄帝东巡至此,

受龙马负图于黄河,并有神龟驮书出洛水,洛口是河图洛书显迹的地

方。洛口村畔的八卦台,传说伏羲在此仰观俯察,受黄河洛河清浊相

激的水纹启示而制太极八卦。这里是上古帝王祭天的圣地;尧、舜、

禹的禅让大典,成汤伐夏桀的誓师大会,都在这里举行。


沿着波光如镜的洛河西行数里,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里,一孔

寒窑,诞育了一代诗圣。再往西,就是连绵一片的宋代皇陵。巨大的石像群无言地叙说着文采风骚的悠悠岁月。


邙山南麓的北魏石窟寺,距柏沟岭只有15里,陈天然14岁读初中时,曾专程前往游览,后又多次造访。古代工匠对宗教和艺术的虔诚,从心灵深处震撼着他的艺术良知。


故乡,已经不仅仅是柏沟岭那几孔窑洞。从“天涯为客”到“故园守

拙”,陈天然心目中的故乡已经从他个人感情生活记忆的载体,升华

为民族精神哲学的巨大时空意象。


大视界大胸襟大觉悟的获得,使陈天然凝视故乡的眼神带有了不只是

沧桑而且是永恒的光芒,他的作品从民俗风情跃向了更为广阔深远的

大境界。


“空谷幽境,沃野恢弘,微察及里,博观则明。乡风入画,土气抒情

,倚岗临流,壮思沸腾。”


陈天然画得最多的是塬上景色,单纯、朴厚、宏伟而神秘的黄土高原

是他画不尽的对象。他以博大的胸襟来囊括这伟大的自然,把他的这

些作品编排起来,就是一幅极为壮观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风光长卷


“我爱画家乡风景,画意的核心多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就感觉画

面没精打彩;如果撇开土地,往往不知构图该如何下笔。”


“故乡的黄土高原,得天独厚,农产丰富,万物生焉。其边缘侧壁,

远观如斧削峭石,摩天直劈而下,临近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都是厚

实细腻的黄土凝聚的立土,任凭风吹雨打,永不颓败,是高原亘古不

变的雄强姿态。我家就住在这样的高原上。”


“早年下地干活,我的份内任务,是抡镢头挖地边。梯田随着山势,

九曲回肠,凡是牲口犁耙不到,又能撒种的边缘地带,诸如转弯抹角

、风嘴沟脑、斜坡悬崖之类的惊险之处,皆属我的职责范围,每年得

用汗水灌溉好几遍。自从踏上绘画的道路,汗水浇过的土地,就成了

滋养我艺术生命的沃原。镢头从泥土里挖出来的是五谷粮食;木刻刀

从泥土里挖出来的是画语诗音。在画幅的泥土深处,饱含我饮水思源

的赤子之心。”

 

  

(未完,待续)


| 江苏省沭阳人,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在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河殇》编导之一,著有《冰上鸿飞——黄宾虹艺术论》等。

  

魏  鑫 | 词作家、书法家、电视艺术家。近年来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徐沛东合作创作数十首歌曲,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书法师从王遐举先生习隶书,并潜心研临宋代米芾行草,喜作巨幅作品。所拍摄的大型人文电视艺术片《寻梦到黄山》、《华山》,,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


校  对 | 陈秀红 陈恒谦 陈晓宇


陈天然艺术

缅怀,弘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