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文脉丨《南都繁会图》

2023-05-10 14:56:27


眼观文化 语道金陵


南都繁会图



21世纪的南京人背着大包小包,匆匆经过南京站北通道。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17世纪的南京人正聚在秦淮河边看戏听曲,饮茶赏花,寻欢作乐。那时的繁华,一点不输今日。



北通道墙上的这幅画,名叫《南都繁会图》,是云锦作品,原画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从一个专家那里要到了原版画卷的翻拍照片,1.8M的JPG文件,能细细赏半天。

整幅画卷有1000多人,比《清明上河图》多了约200人。109家店铺,实现吃喝玩乐购物一条龙。

赏《南都繁会图》,赏的不是画,而是那个时代。南京人看《清明上河图》,看的是别人的历史,毕竟那是北宋的开封。但南京人看《南都繁会图》,看的是晚明的南京,看的是秦淮河、长干里,也许你祖上某位达官贵人或是街头小贩,就在这张画中。

《南都繁会图》长355厘米,宽44厘米,从右向左,一条秦淮河,由乡入城,再出城入乡,两岸皆繁华。



一顶官轿从乡间往城里而去,这场面,大约相当于现在一辆奥迪A6开进中山门。这位身穿红色官袍的老爷,至少是个四品文官。眼尖的人可以看到,下面的店铺好像写着“福广海味”的字样,难道是海鲜大排档?



对岸,几座小楼依水而建。没有妇女浣纱,只有二人对饮。让人想起了钱谦益和柳如是,侯方域和李香君。晚明的青楼,可与现在的天上人间不同,名士们找的不是小姐,而是爱情。



秦淮河这边则是各种店铺的聚集地。“牛行”“猪行”“羊行”“驴行”“鸡鸭行”……这是家畜和家禽市场。那时候,鸭子在南京的地位还没现在这么高,未发现盐水鸭和烤鸭的招牌。



还未到南市街牌坊,唱戏的,玩杂技的就出现了。进了南市街,茶楼、酒馆、布庄,人头攒动。特别有意思的是,一条横幅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另一条上写的是:西北两口皮货发客。在当时,“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可见进口的,国产的都有,那时的南京实在太繁华了。

从南市街牌坊到北市街牌坊,完全是吃喝玩乐一条街,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新街口。除了卖吃的卖衣服的,还有不少的银铺,就像现在的新街口有很多银行一样。



另外还有不少手工作坊,如“义兴油坊”、“专染纱罗”。其实,明朝的匠人们按行业分类而居,主要分布在旧城南部秦淮河两岸地区,常以职业称其聚居地为某作坊,如银作坊、织锦坊,这些地名有些今天还保留了下来。

现在的南京新街口,那时候还不繁华。据考证,画中这条繁华大街是今天的评事街。看着今天评事街的寂寞,不得不再次感慨时光。



那时候的南京人,穿得很鲜亮,满街的“布庄”、“网巾”、“帽巾”;那时候的南京人,买东西主要用白银,没有统一规格,有银锭、银花、碎银等,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使用都需称分量、鉴定成色,因此银钱兑换业便发展起来。

那时候的南京人,喜欢杭州的“画脂杭粉名香官皂”、“杭篦老铺”,福建广州的“福广海味发客”,四川广东云贵的“川广云贵德森字号”,四川广东的“立记川广杂货”;那时候的南京人,吃饭去酒楼,明代十六座最出名的酒楼,其中的两座南市楼、北市楼就坐落在这条街上。

那时候的南京人,爱喝茶。流行程度,跟我们今天动辄就进咖啡厅小坐片刻差不多;那时候的南京人,爱泡澡,浴堂就开在这条繁华大街上。

那时的南京叫做陪都,但是依然是京,城市非常繁盛。人口就是一个有力的指数——明代中叶以后,南京城市人口由明初的47万增至12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



当然了,那时候南京的孩子跟着大人逛街也会不寂寞。街上,有堂会,有杂耍,热闹非凡。这条街上,算命的都有自己的门面,如“卜卦命馆”、“相馆”。



出了“北市街”,有一座衙署屹立眼前,堪称豪宅。地段好,闹中取静。衙前一对石狮子,显现出官府的威严。衙门半开着,两个送公文的人正往里走去。不知道这是哪个王孙贵族的府邸。

资料显示,中山王徐达住大功坊;信国公汤和住武定桥畔之信府河;开平王常遇春住花牌楼;黔灵王沐英住北门桥南之沐府西门……看来那会逛街偶遇“高富帅”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过了衙署,店铺渐渐稀少,“大小文武官员下马”的石碑已出现在眼前,它预示着前面就是森严的宫城,画卷中金碧辉煌的宫殿若隐若现。繁华街市和深宫大院看似只有一墙之隔,却是两个世界。《南都繁会图》也就此结束。



画作卷尾署“实父仇英制”,透露出作者是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的仇英。但从绘画技法看,此卷并不被认为是仇英的作品。顺便提一句,仇英曾经临摹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下面请你欣赏全版《南都繁会图》,或许你能认出这是谁的真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