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艺术市场

2023-05-10 14:56:27

北宋时期有着成熟的艺术市场。《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商贸活动、人烟挤挤都描绘着北宋热闹的民间风俗。宋朝重文轻武,史学、哲学、艺术、文学成就之高是其它朝代难比拟的,繁华的商贸活动必定带来部分富人,因此精神上的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富人标榜身份的途径,宋代对文人的待遇与尊重极高,皇室的大力支持,也从上至下影响着艺术氛围。商业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品类的细化分支,文人绘画的兴起,收藏家、鉴赏家、批评家、艺术家等都推动着艺术市场的繁荣与成熟。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绢本 局部

《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社会

《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十二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社会学者认为如果以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来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化的程度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500年。”

此处图片为横卷长轴,请横屏查看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绢本 25.2x528.7cm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也是市民文化勃兴的标志。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甚至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会”。 

 宋 黄居寀 《山鸡棘雀图》

从唐到宋都市景观的明显变化,最鲜明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唐代长安城坊格局井然,“坊”是居住区,四周有围墙,有两门或四门供人进出。一般人不准凿墙开设私门,也不准朝着大街开设店铺;“市”是交易区,日中击鼓二百下开市,日落前击钲三百下散市。宋代都城开封和临安则废除了坊市分割,允许面向大街开店,与民居混杂毗邻。城市居民“坊郭户”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法定的户籍管理分类。965年,宋太祖把宵禁开始时间推迟到凌晨一点,之后完全取消,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

 宋 赵佶 《听琴图轴》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在十一、十二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它城市比较而无逊色。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登峰造极。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职业画家的活跃与宫廷绘画的兴盛

宋朝人多,而且富人的地位上升,经济达到一定高度,相应的文化需求也更明显。当时社会上对文人,艺术家都很尊敬,艺术品成为了富人们标榜身份的工具之一。上至皇帝,贵族的精品收藏,奢侈品购物,到公共性的寺观壁画、雕塑、建筑、装潢、服饰、工艺品,到商店、酒楼、会所、私人收藏等,对艺术品的需求量都很大。还形成了面对不同消费层次的艺术品,出现明显的商品化趋势。因为喜好不同,艺术品的种类更丰富,还培养出了许多技艺卓绝的画家。比如绘画上,有专门画婴儿的“杜孩儿”,在汴梁相国寺庙会上,有专门进行买卖的摊店,和“纸画”,“年画”等。题材上更多元,不再只有贵族品位和充斥宗教题材,有明显世俗性,消费受众广泛。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197.5x108cm

宋代皇帝爱好书画,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汇集了包括五代后的顶尖绘画高手,专门为皇室贵族服务,还有俸禄。南宋初期,除了之前宣和画院的人,还加入了一些当地画家,宫廷绘画从上至下影响着宋朝的艺术氛围。同时,宋代文人士大夫非常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有品味的生活,文人绘画兴起,收藏家,鉴赏家,批评家,艺术家都推动的艺术的繁荣。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诗文书画活动频繁,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期间形成的画论等亦对明清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初,原来后蜀,南唐的画家齐聚首都汴京,形成了继唐代长安,洛阳后的文化中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宋氏南迁,文化中心转至杭州,艺术市场依旧繁荣。


 宋 苏汉臣 《冬日戏婴图》105X192cm

北宋时,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开始出现并流通于蜀地,随后相当于今天的大市场“瓦舍”、表演场所“勾栏”、市场中介人“牙侩”纷纷产生。商业市场的逐渐完善是宋代自由性艺术市场诞生的商业背景。宋代对书画、古玩或艺术投资的风气其实是因为市场的成熟,有的人不仅仅是在把玩,而是看到了商机。皇家艺术赞助一直都很给力,在其影响下,私人艺术赞助,公共艺术赞助也多了起来,这就使得艺术创作不受资金和意识形态限制,好的艺术,人人都可以享受。于是可以看到,歌舞市场不再是皇室专享,开始转向民间外,工艺美术、古董珍奇也开始在民间兴盛,尤其民间收藏的形成,也是从宋朝才普及起来。

 

《清明上河图》: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清明上河图》像是带领我们“穿越到宋朝”的路径,或者说,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是一种“生活美学”。一方面,是当今的生活和艺术正发生“审美的泛化”“生活艺术化”,与此同时,“艺术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另一方面,则是“审美的升级”,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宋 刘松年 《罗汉图》 绢本

《清明上河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上的审美赏析,更是传达了一个宋代画师看待社会风貌的视角,直观的展示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清明上河图》以被放大数十倍的清晰图像展示出来,画中更多的细节被注意到,如人物的神情、失控的船只等,这些细节违背了歌颂盛世的思路,研究者通过这些更清晰的图像,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就有学者提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点击“阅读原文”,湖山好礼等你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