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听听6、7章节》交流活动汇总 ----悦•读书友队

2023-05-18 23:00:13

听·得·见

晨光初启,

学乐分享齐欢聚;

夜已深沉,

思想火花绚烂生!

悦·读小队,说来听听!



时间:1 7 日周日晚 20:00 21:00

地点:南实鼎太 2017 2 班微信群

人员各书友队及其成员,邢頔老师

主题《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阅读交流分享第六、七章《弥足珍贵》和《为什么要“说来听听”》

主队悦•读书友队


心中有爱,书香满怀,我们是悦•读书友队!

我们的出场,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一、首先由悦•读书友队书友队做主队介绍:

队名:悦•读书友队

           

口号:与子读书、其乐融融

队员:杨齐轩家庭、郭宇嘉家庭、曾梓洋家庭、朱浠瑞家庭、邹苇航家庭、连沛文家庭


 二、讨论分享汇总如下:

杨齐轩家庭分享:

  • 关于第六章节主要阐述了孩子阅读过程中的看法都是弥足珍贵。导读者必须肯定孩子的任何看法,给予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创造性思维,如果长期被导读者否定他的观点,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不愿意抒发内心想法,而会养成一味的去揣测别人想法而顺从别人的意见;

    其实读书如此,生活工作方面更是如此,在一个企业每个员工的意见都是弥足珍贵的,如果公司领导不能做到真心接受员工的意见,然后加以判断,而是直接全部否决掉,长期一来员工就不会再提任何意见,公司离倒闭就不远了;

  • 7章节《为什么要“说来听听”》,本章节主题思想是引导孩子积极分享一本书的心得时,要避免使用质疑的口吻“为什么”,而应该是用替代局“说来听听”;其实读到这个章节时,颠覆了个人的看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家长经常会以自我的经验来判断,给予生硬的回复!“为什么”经常挂在嘴边,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的的确确束缚了孩子个性发展

 

曾梓洋妈妈:

  • 一起探寻、邀请式发言,能最大程度打开孩子的想法

 

曾梓洋爸爸:

  • 阅读引导者应坚信孩子的一切想法都弥足珍贵,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会被否定,或者被嘲笑,或者被忽视,不能挫伤他们表达真实想法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问问题要注意语气,不能让孩子感觉到被质问,不要让孩子觉得答案是标准的、既定的(以免孩子放弃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揣测老师或家长的答案,甚至放弃自己对阅读的思考,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杨齐轩妈妈:

  • 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视角和感受,孩子的想法往往更出其不意,而为了更深入的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父母需要更加真诚的去尊重孩子每一个阅读观点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阅读过程中应避免权威式的发问,多用鼓励的语气表达倾听的姿态,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往下思考和分享阅读感受。

 

杨齐轩爸爸:


  • 除了前面的分享,我想再补充一下第六章节里面提到“重视、尊重”这两点再展开说说,举例说明我们大人在一个团队下如果提出的意见不被团队其他成员重视和尊重的话,我相信大家在这个团队里面就不会再发表任何意见!就拿书友队来说,我们6个家庭从不认识走到一起,为了书友队的工作很好开展,必须把每个家庭的特长挖掘出来!作为队长的我一定需要重视和尊重每个队员的意见,集思广益,最后综合意见做决定,同时各个队员也需要尊重队长决定,这样这样的相互尊重和重视,才能让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亲;通过4次书友队的活动,家长们越来越有默契,越来越包容,孩子们也越来越爱这个组织,越来越期待每次的书友队活动,杨齐轩今日曰“让书友队爸爸妈妈们节约不要瞎花钱,一起存钱给书友队买一辆大巴,印上书友队的名字,以后书友队活动开这辆大巴就好了”!

 

頔頔老师:

  • 第六章开篇的这句话本身就弥足珍贵——真心接受他们的意见,相信所有的看法都弥足珍贵。作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上与孩子学习交流时,秉持的原则就是孩子说的都是珍贵的,要给予肯定的,这一方面保护孩子的发言积极性,一方面也是在给其他孩子做示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权利。

 

郭宇嘉家庭分享:

  • 第六章“弥足珍贵”读后感:

    • 首先,要肯定“弥足珍贵”这是个好词,它反映出倾听者对评论家的一个态度问题,是达到“说来听听”中心思想的关键一环。对孩子们的评论意见,我们不妨选择一个“放养”的心态,不加条框,不加约束,让孩子们的思维放任天空,自由飞翔,激烈碰撞。只要是你说出来的,都“弥足珍贵”。

    •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由于缺乏耐心和方法错误,对孩子们过多的问题和话语不够重视,或轻易否定,而不自觉地引导孩子向自己认定的方向上来。这样的后果是贬抑了孩子的天性和真心想法,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最后孩子们会顺着大人们的意愿,说出认为大人们想听的话语,而违背自己的内心想法。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思维就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思考能力得不到一个质的提升。

    • 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细心观察,孩子们有时候说出来的话,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前很多书友队家长都有这种体会。比如孩子在看“乌鸦喝水”这故事时,会问:“瓶里的水干净吗?喝了肚子疼怎么办?”,我承认遇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从来都没对瓶里的水质产生过质疑。但孩子考虑到了,这应该时平时我们教育孩子“要喝烧开过的干净的水,不然会肚子疼”的结果。所以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评论天赋。当然了,也不要期望小孩的评论水平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并培养这种“天生的评论家”的基因,长大后能成为各行各业真正的评论家。

    • 文中这样说的: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是:真心想知道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或好恶。要做到这些,就要让读者的所有意见都“弥足珍贵”。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肯定,而不会被误用或成为把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意见会被大家当回事,会被尊重。孩子们自由发挥,心中所想,随之说出。要让他们知道,所有意见都是弥足珍贵的。

  • 第七章“为什么要‘说来听听’”读后感:

    • 至于“为什么要‘说来听听’”,我想在和孩子们讨论问题时,不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我是老子你是儿子”的姿态,要蹲下来,缩短距离,加入他们的圈子里去,把二三十年间的代沟填平,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样孩子们才更愿意和我们一起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内心想法。记得有一次我们悦﹒读书友队活动中,朱浠瑞小朋友突然问我:“宇嘉爸爸你几岁了?”我说:“我今年7岁了”,结果几个小朋友都哈哈大笑,有小朋友说:“你怎么和我们一样大?”也有小朋友说:“我爸爸今年才2岁。”更有小朋友说:“我姥姥今年还没出生呢。”虽然这种谈话在我们大人看来无聊至极,但我觉得我可以走进他们的圈子里去了,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们会很愿意和我这个大“小孩”一起进行。

     

邹苇航妈妈:

  • 嘉嘉家说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平等。和孩子说话时,我们应该尽量蹲下来倾听,身体上蹲下来,思想上也要“蹲下来”。只有平等,才能有效沟通

    • 关于“蹲下来”交流,这个观念引起家长共鸣,朱浠瑞妈妈补充除了“蹲下来”还有眼神的交流也非常重要。

    • 刘嘉宸爸爸也补充到“尽量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效果可能会更好!”

 

连沛文妈妈:

  • 在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里提到,家庭送给孩子的三件宝物

    • 阅读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了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多读一些经典,经典永不过时,而人性总是相通的。

    • 自由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 良好表率

    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首先就是不要真的把孩子只当孩子,真正的尊重重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

 

頔頔老师:

  • 頔頔老师非常认可郭宇嘉家庭的其中一个观念:


  • 頔頔老师同时也非常认可沛文妈妈提到的自由解读:

连沛文爸爸:

  • 要让孩子敢说,能说,大胆说,这个时代不能仅有“内秀”。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 頔頔老师补充:“的确,首先要先敢于说,然后再学习如何说,最后再懂得怎样说得更好。敢于说是基础,一定要倍加呵护。”

       

曾梓洋家庭:

  • 通过前面的分享与讨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讨论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儿童是天生的评论家,所以我们要真诚地邀请孩子说来听听,创造好外在条件,让孩子们发挥其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我们就如何创造外在条件有以下三点感悟:

    • 做一个专注的聆听者,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表达给以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得到重视和尊重),而不是应付和敷衍。是的对呀你说的真棒,这些漫不经心的回答,都是应付和敷衍,思想上根本就没有参与到与孩子的讨论中来,讨论根本就进行不下去。

    • 努力修炼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读书伙伴。不论儿童的能力极限在哪里,只要有外在条件配合(有经验丰富的导读者积极地引导),他们就有机会发挥出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頔頔老师说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评价(说出心中所感)是很重要的,但是进入中高年级后,故事文本的语言、结构框架……才是学习的主题,因为语言和结构才是传递故事主题的依托。这也对我们这些读书伙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做的功课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 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上了小学后,孩子们的时间都变得异常宝贵,工作日的阅读打卡是一天阅读时间的主旋律!但还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依旧值得我们好好规划利用!例如,早晨叫起,洋洋习惯于听着古诗诵读或者新闻广播等音频,在去学校的路上,父子俩则聊着音频相关的、亦或者其他感兴趣的话题,美好的一天,从读有所思的你说我听、说来听听开始!午休时间则是属于母子的,洋洋妈妈坚持每天中午接洋洋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手拉着手,谈谈上午的课程、聊聊小伙伴们的分分合合、喜怒哀乐,当然洋妈也借机潜移默化的传递正能量!父子的话题时而“家国天下”时而“神秘兮兮”,而母子的话题,则更多打着温情牌!记得看完《寻梦环游记》的电影后,洋洋又如获至宝的看着《寻梦》的书,他每天中午都心情激动的聊着相关的话题,亡灵节、彩色骷髅、生与死、梦想与家人….。对于他提出的问题,我都会很认真的回答,更会反问他的看法,偶尔他有表述的不是很完整或者到位时,我也会赞许的去补充一下。记得某天午后,我俩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洋洋突然停下来很深情的说,妈妈,我永远都会记得你,就像现在我们手拉着手,一起说说笑笑,让我感觉很温暖!这样的交流分享时光,每天都在继续!相信相互尊重与珍视的交流分享,才是继续阅读的巨大动力源!所以,阅读可能受场地、时间限制,但讨论交流却是可以随时进行的!所以说来听听也不仅限于阅读时,可以穿插于每一天的每一个零碎时间!交流得法、入心、有质量,才整称之为阅读!

    • 这个黄色的段落同时引起頔頔老师和乐阅队(宁楚承妈妈)的共鸣

 

曾梓洋爸爸:

  • 通过前面的分享与讨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讨论”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儿童是天生的评论家,所以我们要真诚地邀请孩子“说来听听”,创造好外在条件,让孩子们发挥其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

 

邹苇航妈妈:

  • 努力修炼成经验丰富的读书伙伴!这是我们每个家长都要努力的方向,任重而道远!

 

頔頔老师:

  • 对孩子的评价不能流于表面,总是嗯,啊,是的,这会让孩子有挫败感。

 

连沛文家庭:

  • 首先,孩子的意见弥足珍贵。

    “说来听听”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毫无心理压力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要营造孩子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是愚蠢的,是没有意义的氛围。

    在中国,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压抑自己的情感,以至于羞于表达出自己的喜恶、爱恨,不敢非议权威,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同。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讨论不是附和别人,不是让大家得出一个标准答案。每一个人的想法交织在一起,才是读书讨论会能够热烈进行的前提。原本只有自己知道的阅读心得,一经分享,便延展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说来听听”就是欢迎每一个人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意见。

  • 其次,“说来听听”的一个重要关键点是:不要用问为什么开始一个讨论。

    本书的作者钱伯斯认为“我们尽量不在教学中问‘为什么’,因为当你这样提问时,语气往往是挑衅的、有威胁的,而且带有一点拷问的意思。”就好像是你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答案,并且希望对方回答出来。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比如“说来听听?”就有一种探询、邀请的意味,渴望得知对方的想法。

    我们在实际的讨论中,当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或这本书时,一方面孩子很难三言两语讲清楚原因;其次,或打消孩子继续分享的积极性。如果从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入手,他分享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继而可以延展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在和沛文讨论一个故事时,我会从她最喜欢故事里的谁,那个人干了什么让她很喜欢等问题入手,最后我会问她其他故事里有没有类似的角色,他又干了什么让沛文记忆深刻的事情,这样沛文会侃侃而谈。

龚心悦妈妈:

  • 读了第六七章,我最有感触的就是看到这句话:“尽量不在教学中问“为什么””

  • “为什么”正是我跟孩子亲子阅读时经常提的问题,我的本意是引导孩子更具体地说出她的想法,却不知犯了大忌,书上明确地告诉我们不问为什么的原因:“当你这么提问时,语气往往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而且有点儿拷问的意思。”确实,当我问了为什么后,孩子会有点茫然,看到我期待的眼神后,也会说个原因,但之后的交流就明显兴致不高了。我和孩子交流最多的时候,都是孩子做主导的时候,那时我只要顺着她的话头讲就好。紧接着书上建议我们“说来听听……”作为开场白,会能带来更积极的交流。

  • 《说来听听》前几章告诉我们小朋友在阅读讨论中有很大潜力,然后第七章开始就教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发挥出潜力,非常实用,很期待后面章节!

 

邹苇航妈妈:

  • 针对沛文家庭观念补充:“讨论的切入点很重要,在阅读和讨论的初级阶段,如何打开宝贝们的话匣子,是我们都在学习的。从喜欢的人物,感兴趣的场景入手,很棒的建议!”

 

頔頔老师:

  •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问: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你能不能说得和她不一样?……教育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应声虫,而是应有着独特见解的创新人才。

 

曾梓洋爸爸:

  • 孩子们都有分享和表达的热情,希望自己说出的观点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肯定,尤其是大人们的肯定。

 

邹苇航妈妈:

  • 上一代的培养方式,都是生怕我们和别人不一样。但是对于下一代,我们作为家长要鼓励他们,我们就要不一样,我们要与众不同

 

连沛文妈妈:

  • 让孩子说来听听,并不局限于阅读时间,可以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都是很好的契机。我今年停下工作,每天接送沛文,我非常珍惜这每一个10分钟。路上,孩子没有任何干扰,她除了跟我聊天以外,几乎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干。我借每天的这8趟接送的时间,跟孩子聊了很多,她也跟我聊了很多,孩子的话题主要有:学校里发生的事,同学间发生的事,今天开心的不开心的,新学到的知识等等,借这个机会,一是孩子跟我形成了愿意畅所欲言的风气,二是我也可以借机合理的引导,沛文爸爸说沛文是他的心灵鸡汤,我认为这和这学期的接送时的亲密沟通有很大的关系。我很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


宁楚承妈妈:

乐阅队有话讲

从这一章开始,全书已经开始向方法论过渡了

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参与阅读讨论的方法,大概以前大家都没有仔细思考过。没想到,方法竟然就是简简单单的8个字:“弥足珍贵”和“说来听听”。

而关于#弥足珍贵#,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大人的潜意识里,孩子们的想法都过于幼稚,不值一提。在反复被否定,被拒绝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不再相信自己对本文的体验”,他们学会的是如何揣摩大人的想法,而不是理解作者的心思。孩子们的思维终将被禁锢,甚至是腐化。想想我们这代人,不就是这样被毒害的么。从小,老师要求我们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这个中心思想是有正确答案的!我还曾为了上课能回答对问题,去学校老师专用的图书馆(我舅妈在那里当管理员)查阅所谓的“正确答案”。可自此以后,我就再没动过脑筋,再也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现在想来真是深深的遗憾。

弥足珍贵,真的很重要。孩子的只言片语,弥足珍贵;大人们的尊重理解,更加弥足珍贵。只要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信念,掌握正确的方法,相信这一代的孩子们,一定能更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魅力的~~~

 

龚心悦妈妈:

  • 这里说名堂必须与作者一致,那与笔者之前说的应各抒己见,即使说这本书是最烂的,矛盾了吗?

    • 頔頔老师回复:如果都是兼容不悖何来批判?当然与众不同也不是哗众取宠,肆意妄为,而是有依据,有思考,能站得住脚的与众不同。

    • 宁楚承妈妈:我觉得不一定要一致,尽信书不如无书

    • 曾梓洋爸爸:用“说来听听”代替“为什么”,用真诚的“探询”代替“质询

    • 杨齐轩爸爸:我感觉是有些矛盾,既然要观察入微,就不一定跟作者的精神一致

 

戴巽洁妈妈(书山队):

  • 《说来听听》第六、七章的内容很短,但给出了一个书友会很重要的阅读规则:用“说来听听”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蠢”想法。理解和应用这个规则大概从几个方面入手:

    • 邀请替代询问。“说来听听”四个字并不是咒语,小朋友一听到就知无不言,家长说出来就万事大吉。关键在“说来听听”四个字背后的探询和邀请,如果家长也把自己代入一个好奇无知的儿童状态,眼神有光,语气兴奋,不管是“说来听听”还是“为什么”都可能有个好效果。离孩子近了,胡言乱语就多了;离孩子远了,沉默寡言就多了。

    • 没有标准答案。也许高考的阅读理解是有标准答案的,但现在的阅读理解是求索的。孩子的理解力是从原地跳出去的第一步,世界那么大,哪个方向都是远方。怎么会错呢?怎么就不能是大人错了?不要好为人师,也许是家长在阅读过程里特别需要注意又常常不自觉会犯的错误。

    • 了解真实的阅读体验。“君之蜜糖,吾之砒霜”,有的孩子爱奥特曼,有的可能还爱怪兽呢。但让爱怪兽的孩子说出他的爱可还真不容易。需要家长和组员们都要多多努力,营造好的议事环境。

    • 让每个孩子感到被重视。每个人都有偏爱,但每个孩子的观点,或者被偏爱,或者没有,但价值是一样的。说的多的是积极的好孩子,说的少的是字字是金的好孩子。没有被偏爱,只有被重视。弥足珍贵的是每一个人。

      • 邹苇航妈妈补充:“世界那么大,哪个方向都是远方”

 

邹苇航家庭:

  • 认真读了第六章和第七章,关于珍视孩子的观点,接受他们的所有看法和意见,以及在讨论中如何做到在讨论中鼓励孩子的表达,而不是打消他们的热情,有非常深的感触。

  • 最近在阅读甜心小米的故事,并且有意识地与孩子展开讨论。但是发现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地会犯一些错误,总是希望孩子能给予一个符合我们期望的,所谓正确的答案。而且常常会使用为什么来提问。

  • 就如书中所说,每当我们使用为什么来提问的时候,孩子的反应总是比较消极,他觉得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啊。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我喜欢或者不喜欢,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感受,就是自然的一种表达,即使是大人也无法很快速地用很到位的表达来阐述清楚为什么的问题。

  • 而如果使用说来听听的问询方式,孩子的反应要积极很多。所以后来我们有意识地改变对孩子提问的方式,并且无论他说了什么,我们都表示出赞赏,并且沿着他的话题往下延伸,也许开始孩子的表达没有那么关联或者逻辑,但是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了。

  • 下面这段是昨天我与邹苇航的读后讨论。刚开始读甜心小米这本书的时候,每次试图跟孩子讨论,都感觉无所适从,孩子总是说,没什么好说的啊,就这样啊,我不知道啊,等等。经过这几天集中深入学习这本书,到昨天为止,我们的讨论已经可以非常热烈而且丰富了。

***************************************************************

《爸爸,我们散步去》 16

今天读书前我们就约好要互相提三个问题,所以读完后由邹苇航先提问。

 

1. 苇航:为什么小米开始总是很严肃地对爸爸说话,而后来她变得喜欢跟爸爸散步和聊天了?(模仿我们一贯的提问方式“为什么”)

妈妈答:我想是因为开始的时候由于爸爸工作的原因,和小米相处得不多,后来爸爸总是找机会和小米聊天,陪小米,小米就慢慢和爸爸变成了朋友,也觉得和爸爸一起很有趣了。

 

2. 苇航问:为什么小米很爱听爸爸讲鬼故事呢?

妈妈答:这个我真的不太明白哎!因为我很怕听鬼故事的。我猜,也许是小米觉得很刺激很新奇,觉得又害怕又想听吧。你有没有又害怕又想尝试的事情呢?

苇航:有啊有啊!以前在东部华侨城坐模拟过山车,真的是好刺激啊!我又觉得害怕,又安慰自己这是模拟的,不是真的会掉下来。我觉得这个感觉刺激极了,我很喜欢。妈妈我还记得你吓得不行了呢,你的胆子好小。

 

3. 妈妈问: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鬼吗?

苇航:我觉得没有鬼的,除了一种海鬼以外。

妈妈问:海鬼是什么?

答:就是巧虎里说到的,一种海里的怪物,只有海里才有。

 

4. 妈妈问:你怕黑吗?如果像小米爸爸一样黑黑的地方有一个不动不出声的人,你会怎么办?

苇航答:我很勇敢的,我不怕黑。我会拿手电筒照一照,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就不会害怕啦。

妈妈:哦,这真是个好办法!天黑的时候肯定要带个手电筒什么的照亮嘛。

苇航开始发散话题:妈妈你知道我是很勇敢的啊,你记得吗,你有一次说:“我们小的时候好怕划火柴的,豆豆居然一点儿也不害怕。”你记得的吧?你再给我讲讲你们小时候划火柴的事情吧。

于是我给他讲了我们小时候会停电,停电了需要点蜡烛和煤油灯,也没有打火机,需要点火柴,以及做饭烧水都没有煤气灶而需要烧柴火的经历。

 

6. 妈妈问:故事的最后小米邀请爸爸一起去散步,你猜爸爸会怎么回答,他的心情是怎样呢?

答:爸爸一定很开心地说,好啊走吧!他肯定高兴极了,因为他的女儿愿意和他交朋友了。其实我和我爸也是好朋友的,虽然我们俩总吵架。我想如果我主动给爸爸分享一些好吃的东西的话,他一定也会非常开心的。

***************************************************************

  • 从这一次的阅读和讨论经历来看,当我们敞开心扉,投入到孩子的话题当中的时候,阅读的趣味性,孩子的参与感都是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的。我们通过一个故事的阅读,回忆了某一次愉快的经历,分享了妈妈的童年故事,孩子思考了与自己爸爸的关系。这真的是印证了頔頔老师昨天的一句话:阅读最大的乐趣,无非与自己的生命经验相互交换印证。

    • 頔頔老师对黄色这段话产生共鸣

       

戴巽洁妈妈:

  • 我们在群里也学到很多东西,书友会的形式对大人也是提升!

 

曾梓洋爸爸:

  • 李开复说:“有思想不能表达就等于没有思想”。一个人要想从人生的角落走到舞台的中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可低估。

 

宁楚承妈妈补充:

  • 关于#说来听听#,我们队就更加有话讲了。

    即使是我们每个人都刷了至少三遍这一章的内容,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忍不住问“为什么?”

    而这三个字,正是“说来听听”的大忌。

    我们总算明白了,当我们问孩子“为什么”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们会眉头紧锁?为什么一问到这个话题,原本兴致盎然的孩子会变得消极被动?

    在昨晚跟宁楚承讨论《魔镜》的过程中,我有意实践了这一部分内容(当然还包括后面两章的内容),发现宁楚承能够讲更多的话了,而我,不再评论他的看法,他的发现,仅仅是纠正语句表达的完整性而已。即使他的观点在我看来很幼稚,很片面,可那是他自己的感受,是他自己和作者之间思维的碰撞。而我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听他讲完,耐心地让他多说一点。

    等风来,

    等花开。

    给孩子们多些耐心,让他们慢慢地成长成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

    给自己多些耐心,跟孩子一起互相学习,互相感染,那也是我们的成长!

    • 頔頔老师对黄色这段话产生共鸣

连沛文爸爸:

  • 从孩子的角度听孩子说


邹苇航爸爸:


  • 读书需要安静,读书人却需要交流。

    喜欢某一本书或某一类书,都想找到最好的读。这个时候,书友之间的交流就很重要,可以交叉比对,择善而从。

 

张梓诺妈妈(阳光书友队):

  • 第六章第七章读后感

    • “笨死了,这都不会”“怎么这么蠢”“你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这些句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会出现,究其原因,我们成年人按照自己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积累去要求孩子,甚至一副“老子常有理”的立场和孩子交流

    • 父母的居高临下,孩子的心智和承受能力毕竟有限,慢慢会变得没有自信,不敢尝试,越来越畏畏缩缩,害怕做错,害怕做不好,害怕被批评。聚焦到阅读上面,孩子在讨论中若是被多次的否定,以“为什么”这样带有挑衅质问的口气交流,必定会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很难有较好的效果。

    • 什么叫交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才叫交流,各抒己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和选择才叫交流,不是“老子”的话才珍贵,才是圣旨,其他人说话做事必须向我看齐,那只能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 阅读讨论中,无论孩子的观点是幼稚,甚至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思考了这个问题,而且将这份思考转化成语言表述出来,引导孩子完成思考和完美表述的过程最珍贵,培养孩子主动思考,大胆表达的能力更珍贵。

 

郑雅文爸爸:

  • 说来听听”确实比“为什么”好用,很亲切,有呵护感,能更好鼓励孩子表达,特别适合长辈对儿童发问。如果家长不好改口,在“为什么”后面加个“呢”字也会好好多!

 

连沛文妈妈:

  • 把一个为什么拆成几个是什么,效果还不错

 

朱浠瑞家庭:

  • 阅读第六章,第七章的感悟!“弥足珍贵”和“为什么要说来听听”,重新诠释文本的过程并不是四平八稳的,事实上它必须经过跌跌撞撞、走走停停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讨论中,从前两章认定儿童就是评论家的前提下,需要非常珍惜孩子们在讨论中的观点。弥足珍贵的意义在于,除了让评论家更有动力的去表达、讨论,同样重要的是接受者这种开放珍惜的态度,更有助于接受者在认知反复中进行再创造。说来听听这种探询、邀请发言的开场和穿场的表达和姿态,体现的是整个阅读讨论环节由内而外的良好氛围。尤其在师生、亲子这样有一定认知差异的阅读讨论中,显得更为重要!

 

曾梓洋爸爸:

  • 耐心的听孩子讲完,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孩子才说到一半,家长已经get他的意思,就帮他说完了。孩子急得加大声音分贝抢着说完,感觉到很委屈(该我说!!!)。

 

连沛文妈妈:

  • 这也是尹建莉分享的,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 第三点引起曾梓洋爸爸的共鸣,在家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頔頔老师最后总结:

  • 无论是弥足珍贵,还是说来听听,我们都需要等待——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来到。因为爱孩子,在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失去那颗平常心,有时我们会很急躁,有时我们会恼怒……我们总是用爱的名义武装自己,绑架孩子。今晚的讨论让我想起咱班一个孩子——田望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孩子没有好坏,更没有高下,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今日活动于当晚2100结束

内容:鼎太小学一年级二班  悦•读书友队

内容汇总:悦•读书友队杨齐轩爸爸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