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厦门市美术馆去看《清明上河图》吧!这对母女的剪纸惊艳世人

2023-05-10 14:56:27

点击关注厦门人都在看的文艺公众号:( ID:a360001 )

▲王守萍(右)与女儿安海燕

一把剪刀,一张纸,经过一双巧手,很快,一个惟妙惟肖的人,或者景物,就跃然纸上。

这样“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就叫做剪纸,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在厦门,有这样一个“剪纸世家”,母亲王守萍,女儿安海燕,长期坚守着剪纸艺术,创作出了一系列精彩作品,受到各界关注。

12月17日——12月22日,“心灵与剪刀的对话——王守萍、安海燕剪纸艺术展”,将在厦门美术馆举行。

届时,市民将能欣赏到两位艺术家创作的数十件优秀作品。这其中,就包括曾在国内外参展的大型剪纸长卷《清明上河图》和《百牛图》等。


▲展览信息


祖籍山西的王守萍、安海燕母女,是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第四代、第五代传人,2003年被授予“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

入籍厦门居住已十几个年头的她们,坚持艺术创作,不仅创作了《清明上河图》、《百牛图》等大型剪纸长卷,也有结合厦门实际的《垃圾不落地》、《握手厦门》等主题剪纸作品。

母女俩还大力推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常年向儿童传授剪纸技艺,至今已收徒近千人。

未来的她们,还会继续坚守剪纸艺术的创作与传承。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艺术,承载着传统的文化,文化自信,就是要做好传承。”今年63岁的王守萍说道,中小学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最关键、最基础的启蒙地,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细胞,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可以更好地传播与传承。

近期,“子申文艺坊”走进王守萍、安海燕的剪纸工作室,分享她们与剪纸的“情缘”。   


1
出身“剪纸世家”,生活中离不开剪纸


▲王守萍在教导孩子剪纸


王守萍出身“剪纸世家”,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

她说,剪纸技艺在他们这个家族代代相传,她从娘胎里,就受到了熏陶。出生后,更是耳濡目染,逐渐接受并爱上这门技艺。

王守萍的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系,擅长中国画、素描等。“我小时候,,经常会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家乡,把村里的影壁、照壁、围墙、院墙装点得漂漂亮亮,还多次举办了画展。”王守萍说,她的母亲,则是家传的剪纸高手,经常把父亲的绘画作品创作成剪纸,题材也很多样,包括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内容,都是相当漂亮。

王守萍至今仍记得年轻时候听过的那段有关剪纸的歌谣:“剪个鱼儿剪朵莲,剪个石榴嫁牡丹。结子的石榴、碰头的莲,生下的孩子做状元。”

当时,她5岁,母亲就带着她,一边给她唱歌,一边教她剪纸。

王守萍说,小时候,剪纸除了带给她欣赏的功能,还常常能满足她的各类“愿望”。

年幼的她有时候想吃苹果,可是家里没有。她就自己用纸剪出一只大红苹果。有时候,想骑马,就用纸剪出一匹小红马。

“每天晚上,我都会抱着用纸剪出来的各类水果或者动物睡觉,特别安稳。”王守萍说。



▲安海燕


因为这样的童年记忆,王守萍也十分看重子女的手艺传承。

她的一双儿女,在学会拿剪刀时,就开始学习剪纸,如今,每个人都练就一双“巧手”。

王守萍的女儿安海燕说,小时候,每天,从她睁开眼睛的第一刻起,她见得最多的,就是剪纸作品。

那些窗玻璃上栩栩如生的鸳鸯,桌椅上灵巧传神的十二生肖,热炕外喜气洋洋的“福”字,无不在她的心头烙下深深的印记。

“剪纸我是生命的全部!”长年与剪纸为伴,安海燕对剪纸的感情极深。她甚至说:“如果生活中少了丰富生动的剪纸,那么,这世上该少了多少颜色,生命也就黯然失色了呀。”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安海燕曾在湖里一家幼儿园当过园长,也在巾帼园工作过。可是渐渐地,她不满足了。

于是,2009年,她辞去了“本职”,和王守萍一起,在槟榔小区创办了海燕剪纸艺术工作室。除了自己全心创作以外,她们还教孩子画画、剪纸,继续传承剪纸艺术。

此前,厦门大学曾专门为王守萍、安海燕母女举办过个人剪纸展,引起轰动。

现在,王守萍的孙子辈,也学会了剪纸。她的孙女安赢祺,在四岁时,就在厦门团结大厦民革大礼堂与她同台表演剪纸技艺。

  

 

2
母女联手,剪出众多重磅作品



▲王守萍、安海燕展示剪纸


热爱剪纸的王守萍与安海燕,都十分注重技艺的学习与研究。

“即使是上学和参加工作后,我都仍在坚持经常练习剪纸,不断追求剪纸技艺的精益求精。”王守萍说,与此同时,她也虚心向老一辈剪纸艺术家学习,多方拜师学艺。

她还曾多次前往拜访有“民间毕加索”之称的福建漳浦县的剪纸艺术大师林桃,并经常向剪纸艺术家郝秋珍、吴秀林、李金柱、梁盛萍等请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守萍逐渐掌握了“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剪纸线条造型,“层层垒高”或“隔物换景”的剪纸构图造型,以及夸张、简洁、优美且富有节奏感的剪纸形象处理方法和单纯、明快的剪纸色彩协调比例等等,成为了一名剪纸高手。

“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在王守萍看来,剪纸艺术要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仅在于手法的表现,而且在于内心情感的积淀和迸发。

王守萍的女儿安海燕,在传承传统剪纸艺术的同时,还热衷于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创新剪纸艺术。

2009年1月,母女俩历时半个月共同创作完成了一幅长20.09米的《百牛迎春图》,创下了国内牛类剪纸之最。王守萍说,创作《百牛迎春图》起初,是想向亲朋好友拜年,后来有感于当时中国经历的众多重大事件,希望剪更多牛,来祝福厦门的朋友们。



▲《清明上河图》(局部)


后来,她们又耗时半年,创作完成了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

这件作品长8.5米、宽0.6米,共容纳了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800多人,牛、马、驴、骡、骆驼等60多头,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树木170多棵……

仔细一看,她们不仅剪出了人物的外形,连同五官、神态、动作都剪出来了,一些细微之处,如毛发,也维妙维肖,原来,那是她们拿着眉毛剪一根一根地剪出来的。有行家甚至说,跟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几乎没有区别。

这件作品一经问世,就为国内数十家媒体所关注,并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展出。

在厦门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被厦门特区纪念馆收藏。



▲《忽忘国耻》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她们又历时两个月,创作出了反映的剪纸作品《勿忘国耻》,被多家媒体报道,并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展出。

2012年,《王守萍、安海燕母女共剪迎春图》登上了《山西民间传奇故事》封底的“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精英榜”。

2013年,王守萍的剪纸作品《富贵蛇盘兔》被刊登在《山西老年》杂志上。

2014年,母女俩创作了“垃圾不落地,厦门更美丽”20多米长的宣传画卷,宣传环保卫生观念……


▲《垃圾不落地,厦门更美丽》

  


3
致力传承,让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剪纸多年,王守萍、安海燕母女还不忘传承这门艺术,以便让更多人学习并发扬光大。

“‘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剪纸艺术古老而神奇,是一门历史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这些老艺人有责任、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王守萍说。

在“海燕剪纸艺术工作室”里,到处张贴着孩子们创作的剪纸和绘画作品。王守萍说,她们倡导的“剪纸艺术从娃娃抓起”,面向社会广为收徒,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徒千余人。

▲海燕剪纸工作室小小学员们的作品


2014年3月,在王守萍的指导下,其所带最大12岁、最小4岁的10名徒弟共同创作完成了长6.6米、宽0.,。



▲剪纸艺术走进小学


不仅如此,王守萍、安海燕母女还时常走进社区和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通过讲解与教学,让社区居民、在校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因为好口碑,如今,她们的剪纸工作室已名声在外,有的孩子甚至从鼓浪屿慕名赶来上课,有的孩子太小,坐在那儿脚还够不着地板,就垫张小凳子,照样剪得起劲。

“这就是剪纸的魅力所在。”安海燕说,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也是幼儿美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启迪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激发思维活动能力,锻炼耐性,可谓好处多多。



▲教外国留学生剪纸


2007年,王守萍与女儿双双被厦门大学聘为客座教师,在海外教育学院和孔子学院教授剪纸艺术课程,定期为来华学习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出国支教教师教授剪纸技艺。

通过自己的传授,让中华传统剪纸艺术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大舞台,这让王守萍母女备感自豪。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剪纸、参与到剪纸当中来,并且能够剪出越来越好的剪纸作品,是我最欣慰的事情。”王守萍说,这也是她始终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子申文艺坊】作者

作者简介:叶子申

厦门媒体人,长期从事文创艺术深度报道

曾出版长篇小说《沉河》

访谈录《在色彩斑斓中寻找诗画人生》

授权转载、商务合作,请添加个人微信:65782062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