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过清明小长假,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告诉您!

2023-05-10 14:56:27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权或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予以删除或协商处理!看更多此类文章加微信:ahyd01


清明节,

这个节日从古至今一直延续,非常具有传统意义。

那么除了祭祀,古人会怎么过清明呢?

"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告诉你,古人怎么过清明,

神话一般的场面,屏息以待吧!

如今,我们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清明,除了要祭祀故去的亲人,

也不妨学学古人,过一个本色的清明。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清明二字的由来。在古代,这美丽的名字不仅是春天的时间仪式,更是一段承平盛世的历史。古人怎么过清明?细读它,也可成为我们今天过小长假的典雅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寒食、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变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

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簪柳。


踏青
就是现在的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三月三
野浴,从古代就很流行


与清明有血缘关系的节日不止寒食,还有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经过一冬天的阴霾,也很苦闷,急需抖擞下。《论语》里有著名的句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野浴和踏青,从那时便已流行。后世由于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内容便逐渐合并。晋人陆机诗“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正是上巳祓禊、踏青习俗的写照。



改火
纸钱不能烧,这很不环保


古代冬至后第105天称寒食节,最初持续一个月,后变为三天,其间禁火,要吃冷食。到清明之时取新火,是为“改火”,一般由朝廷官员分发新火种。改火之前的寒食日流行给亲人上坟,但这个时候又不能燃火,所以纸钱只能挂在坟头或洒落田间,一来极其不环保,二来当时的人们认为,纸钱不能通过火烧就不能到达阴间,所以抱怨的人还真不少,王建就在《寒食行》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因“旧火”被遗弃,“新火”被渴望,清明在后世逐渐取代了寒食,成为单独的节日。



曲水流觞
古代文艺青年,也玩诵诗会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偕亲朋等42人,于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而下,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这著名的“曲水流觞”实在是一桩雅事,有11人各成诗2篇,15人各成诗1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便写下了《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酒醒后试图再做同样的《兰亭集序》,却再也达不到这种高度。如今在绍兴,“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仍盛传不衰。



黄金周
唐代过清明,7天大长假


唐以前的所有朝代,还没哪个过节让人放假的、且假期比现在更长的。唐德宗时,清明假期却已多至7日,堪称“清明黄金周”。后来规定,离家500里远的公务员5年内给1次拜扫假,共15天,还除去了往来路程所占天数,足见唐代公务员有多爽。唐武宗时期,大兴土木修筑仙台,三千军士昼夜赶工,不敢懈怠,到了寒食节,唐武宗却不打算按例放假,一向温驯的军士们竟然集体罢工,后来唐武宗也自觉理亏,不但准假,还给军士们每人发布三匹。



看姣姣
古时相亲会,远胜《非诚勿扰》


清明踏青,是旧时女子一年中仅有的几个大展才情的机会之一。周作人《上坟船》有解释:“旧时女子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礼,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儿歌有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即指此。”于是,清明节的社会功能由此更多了一项:看姣姣。各类游乐举宴都在这日展开,郎情妾意,自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会”。唐代诗人崔护就是因某个清明春游时借了少女一瓢水,而成就了著名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比起如今的电视相亲,古时的爱情着实美妙。



蹴鞠
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


蹴鞠是古代清明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从唐朝开始就有大型的蹴鞠比赛。当时以踢球出名的主要是皇帝们,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等到几代之后的唐僖宗则亲自蹴鞠斗鸡,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还剩下一批神策军和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



纸鸢
放风筝,图的就是一乐


清明放纸鸢,最合适宜。《红楼梦》中有写过,林黛玉不愿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纨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这女子碎念中的风筝,全是关乎美好的愿望。而曹雪芹本人也算得上风筝大师,他曾写有一本《南鹞北鸢考工志》,其中汇集了许多造型优美、放飞灵便的风筝样式。传说他曾在北京宣武门的太平湖冰面上放风筝,而且“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使所有观赏者俯首心折。如今每年清明在潍坊也有风筝节,但比之古人,却是少了情致。



秋千

女子若忧愁,荡秋天


秋千也是清明盛行的一种游戏,源自先秦,唐宋尤盛。宋代出现了“水秋千”。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水秋千表演时,先在水中两艘大船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船尾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投身入水。这般说来,秋千已属杂技了。在明朝时,清明节定名为秋千节,行于城中及郊近各村,常可瞥见恣意出墙的秋千架。传说荡秋千的功效有两种,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词话》第25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很好地释了“闺闷”。



斗草
无论文斗武斗,皆是春日一桩闲事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原和江南地区的女子在清明和端午节期间开始流行斗草。在唐代,斗草不仅是妇童的最爱,成年男子也对此颇好。斗草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比试草茎的韧性,草茎相交结,两人各持已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这种称之为“武斗”;另一种则是采摘花草,互相比试谁采的种类最多,这是“文斗”。《镜花缘》、《红楼梦》中均有对斗草的记载,《红楼梦》第62回有写:“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



插柳
最为流行的清明习俗


这大概是最为人知晓的清明习俗了。关于插柳有个传说,宋代词人柳永生活open,常往来于花街柳巷,当时歌女都以受柳永青睐为荣。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传说,历史上插柳代表很多含义,纪年华、避邪、长寿等,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饭牛
打一千,骂一万,就等清明这顿饭


清明过后,农事繁忙起来,牛的使用也开始频繁。在古时山东许多地方,有清明饭牛的习俗。家家都得拿高粱米、棒子米查、豆子一块煮,算是给牲口吃顿好饭,“打一千,骂一万,就等清明这顿饭”。在农村,“饭牛”很有道理,因为春耕就要开始了,得让牲口吃好。另外,还会把家里养的牛、羊、马这些牲口的额头上都抹上红粉子,据说这样可以辟邪。这些习俗至今都有流传。



清明上河图
宋朝人民把清明当欢喜节来过


尽管有声音质疑《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是地名而非节日,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它描绘的是宋代清明时节的景色。这幅画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镇馆之宝。据统计,,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1195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5人都要多得多。画中无论乘船坐轿、骑驴徒步、打把式卖艺、还是掷色饮酒的人,都看不出丝毫哀伤,足见宋朝人民是卯着劲儿把清明当欢喜节来过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