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河 | 我越来越怀疑这时空是否还有正常人

2023-05-10 14:56:27

那寂静山谷,藏着故乡,我的亲人

点顶部蓝字关注那寂静山谷 欢迎转发


 

尽人力,安天命。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有些问题让人一言难尽,对于在此过活的坚持自我理想的人,其中的挣扎,心有共鸣。趁着回信,回望了自己的来路,整理了过往相关的文字。这位读者,在工作和婚姻方面都是过来人。为了便于阅读,大概按人生和情感两方面,将来信和回信设置为两大段对话形式。读者原留名略去,改为天涯。征得来信者同意后,呈现于此。欢迎各位读者来信,哑河邮箱:wjbeye@163.com,微信:wjbeye

 

天涯:哑河:你好!

 

我是你的一个读者。非常高兴能有机会给你写信。之前在一个教育群里,看到一个人转发你的一篇文章《家若虚空,国岂存在》,读后深得我心。一直萦绕在心间,又不明晰的家国观念,被你一文梳理清楚。此后便关注了你的公众号。

 

之前在微信里聊几句,总觉得寥寥数语未能达意,又想你忙不便总打扰。如果能有跟你进一步交流的机会,我自然心生欢喜。后来想到写信,或许可以在不过分打扰的情况下,满足我的这个心愿。谢谢你!

 

关注你公号后,我看了你公号里的许多文。你的每篇文我都深以为然,我不盲目崇拜,但有共鸣,心自欢喜。我尤为倾心的是你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并且身体力行去支教。我身边也有同事、朋友支教,但地方并不偏远,条件也不恶劣,支教的目的都是回来后有更好的发展。(《真实的支教,唯存朴素而纯粹之心灵》、《山间的小路:尸骨》、《我缘何一人赴藏区自费支教》、《山间的小路:幽暗》)

 

像哑河君一般如此纯粹、如此彻底的人,之前未曾见过。我想你一定内心强大,也有着一如奥威尔一样的情怀,主动承受命运的锤炼,不然不足以支撑数年(《奥威尔与《1984》:“向下层突围”,自愿成为被压迫者,与他们一起抗争》)。孤独自不必多言,危险竟也俯拾皆是,九死一生却心无旁骛。想想身边的蝇营狗苟,哑河似一股清流,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我是一个中小学语文老师,现已教书很多年。当老师是我从小的心愿。初为人师时,信誓旦旦,总想着自己满腔热情,定不负青春年华。自以为一心为学生,其实只是小心翼翼,争强好胜,追名逐利。即使这样也奈不住在现实面前“节节败退”。这种“败退”也是自然,我大约在五六年前被启蒙,深知学校是摧残人的地方。

 

初中应试、分数、应试、分数,小学听话、安静、听话、安静。这些是衡量老师、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终于不再小心翼翼,不再察言观色,也不再惟命是从,时日一长,被视为不识时务,扔在一边。这样一扔,心里敞亮,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从此只追求真教育。当然,我知道自己的无知,需要终身学习。

 

我身边几乎没有朋友,我指那些能交心的人。办公室的老师每日的谈资是娱乐八卦或者骂学生骂家长。,不在乎自由,甚至连新闻热点也很少讨论。大家难有争辩,即使偶尔一说,也是立场一致或者同仇敌忾。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贬低和侮辱孩子司空见惯。

 

我刚开始很压抑,后来自我调节,淡然处之。不能不交际,花些时间应付还是必要,不然难以存活。虽然很多时候,我也认识不清。比如,在此教育体制背景下,我自己的教育之路应该怎么走?哑河若能给我些指点,更好。

 

 

哑河:天涯,你好!

 

非常感谢你给我写信,在这短平快的时代,是意外与惊喜。因忙,迟复为歉。

 

有一对隔阂甚深的母女看过电影《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后,女儿主动拥抱了一下母亲,尽释前嫌,并对后者说终于相信灵魂的存在。母亲向导演基斯洛夫斯基表达感激之情,导演说为了一个人(女孩)相信灵魂的存在,拍这部电影就是值得的。

 

你说,“一直萦绕在心间,又不明晰的家国观念,被你一文(《家若虚空,国岂存在》)梳理清楚。”家国的逻辑关系是当下最为混乱的关系之一,如果能消解你的疑惑。那么,写这篇文章就是值得的。无爱无力的时代,你说在我的文字里感受到“温暖和力量”,那么,我的写作就是值得的。

 

1经历:

 

你的话,让我回想起一路走来的历程。我依然在挣扎,谈不上多么纯粹,更未能彻底。我读过多个专业,流落到多个城市,做过很多份工作,名副其实的流亡者。年轻时的确曾有过强烈的改造社会的愿望,但现实会告知你自身的有限性。

 

一开始做的是临床医生,这个职业并非喜欢。对于深受唯/物主义渲染的人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国人对于身体的重视程度,肯定远远高于所谓看不见的心灵或灵魂。只要身体完好,你就是生命健康。因而,养生乐生大行其道,就算常遇王木木大师常上当受骗也在所不惜。就算倾家荡产,借钱贷款,也要治好病。医疗费用就算更高,都不及生命(身体)的价值。

 

我最终离开医疗行业,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与精神,并发誓不再回去。(相关具体细节略。)遇到有些病人,我根本没动力去救治他们。如果灵魂丑陋,身体越健康,对人世间越是祸害。

 

曾从事亲子关系和教育方面的工作,结合现实观感,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起码有90%以上的孩子和家庭是不幸福的,抑或说所谓的父母不懂当父母的。当初原以为从童年入手,改善每个孩子最初的成长,就像一颗颗种子,经精心呵护,终能茁壮成长。

 

后来发觉,很多问题事实上并非心理问题,或至少主要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更多是积重难返的现实问题落在人们心上的阴影。就算心理调节在短时间内或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在长久压抑的大环境中,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不大可能正常的。若然一个国度尚未成年,那么其不成熟的普遍症候肯定不止在家庭领域。当社会整体氛围功利冷漠,人是不容易成长为“人”并坚守为“人”的。

 

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直接导致的身体疾病,呈现眼前。人际紧张,爱的溃乏,内心空虚,信仰缺失,由此导致的精神疾病同样越发增多,却潜藏背后。两者并非截然分离,身体的沉默压抑会转化成精神的扭曲或崩溃。而(某些人)智慧与慈悲的不足,思维的僵化与道德的苍白,或许因为可见的身体尚属完整,无明的人们还不当它们是种疾病。

 

随后,做一名记者和评论员,试图通过社会呈现和批评改善现状。做学术编辑和出版,以为通过学术能抵御思想弱国的现状,期间与国内外数千名以中文写作的著名学者、新锐博士打交道,整体感觉无趣,没多少学术和思想,人格也谈不上。

 

后来一个人赴藏区自费支教,设想通过教育可以抵御社会和家庭的黑暗面,也见识了一些公益组织的腐败。面对强大的监管部门和指导思想,那如同西西弗斯努力推上的石头注定会一而再滚下来。

 

现实中,人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却更多时间用于猜度人心和上级意旨,而非好好做事。所谓工作,似乎仅为养家糊口,毫无意义可言。但人要苟活于世,必得做点事,或为生计,或为耗时。做事就得与人交往,当基本无“人”,做什么都谈不上有意义。

 

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经历,特别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青年人无偿加班加点可谓常态,最需要学习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年纪,却不得不将那么多的时间耗在工作和单位人际上。光阴似箭,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钱没赚多少,也没什么学识与思想的进步,没交到什么朋友,也没好好谈上一两场恋爱,然后房子,婚姻的压力汹涌而至。为了生存和稳定,就算不高的收入,没有多少意义的工作,也要守住,没有脾气,唯唯诺诺,终其一生,只有将梦想统统喂狗。

 

大家平时工作之余所言的话题,多是无关痛痒的细琐俗事,急剧变迁之下的人心与异象,唯留心底,每个人自己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咀嚼。这种氛围,其实慢慢在消耗着人的梦想与热情。

 

事实上,我所走的路,主要并非出于选择,而是无奈。我一次次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败退,最终明了自己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这种存在,与其说纯粹或彻底,不如说是落后于这个高铁时代,或言,是被时代淘汰的流亡者。

 

并非是我不想成功。这么些年来,我也足够努力,只是尚未成功。我对自身命运有着较为准确的预知,或许注定是默默无闻的一生,奔波劳碌的命。就算我的数百万字的书稿都完成,或许也没有出版的那一天。

 

2教育:

 

当前教育的问题并非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一个没有异见存在的教育还是教育?思想统一,知识灌输,Z治审查,学生告密,被开除的良知老师沦为祭品。人其实有不受教育的自由,可悲的是,我们连这个自由都丧失。

 

教师是一个国度最重要的职业,教师的品质也应该是所有职业都应该具备的品质。但在结构之中,人是卑微的。或许只有尽量守住底线,在可行的空间里纠正由于各种原因而偏离的教育,给孩子们更多的爱,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多的多元视角,更真实的世界与历史。

 

教育是平等灵魂的相互唤醒。对他人的不满是居高临下的,这种不满会压抑孩子的潜能,甚至滋生某种落井下石的无谓恐惧,让教育更加沦为鸡肋。只有平等尊重才是真正的教育,这首先尊重一个人的历史。他们是怎样过来的,怎样的社会氛围,受的是怎样的(家庭、学校)教育。

 

此国绝大多数老师都以拯救者姿态出现,他们误以为,知识是外在的,是自己教给孩子们的,如果自己不教,孩子们就不懂。事实上,这完全是居高临下,本末倒置的,将学生视为填充知识的空物体。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知识的源泉,老师不过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发现内心天生俱来的知识、智慧与善良的种子。这也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成长与自信之源。

 

“不能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贬低和侮辱孩子司空见惯。”这就是伪教育。直接是源于老师的专制。当然,这不过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容忍差异,相互贬损,所谓互害社会的一个表现。背后是更庞大的结构,某种意志不容质疑,只能顺从,欺凌日常化。如此,由上而上,相互之间,所接纳的情绪通过弱者得以释放,不过是绝大多数普遍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或生存本能。学生更弱,因而常受欺凌。

 

这些作为病人的老师同样是可怜的受害者,如果并非超越底线,或许也不一定要愤怒,更多理解。如果超越底线,在可能的环境中,可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异议。如果这种不良氛围过于主流强大,难以开口或表达自我,那至少独善其身,不过分纠缠于同事间的纷扰,平和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大道不兴,各守本分。在此,哑河只是坦然自己的想法,供批评,真的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更谈不上指点。


救救孩子:由善及恶,这便是教育,而非相反

先爱身边人,再爱祖国:真正的教育从具体与细节开始

 

3单独:

 

单独是人的存在本质,或言,人在本质上是单独的。一个人并不孤独,孤独只是自然。有言:“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只有认识到这点,才可能有内心的自由,更能体会遇到同类人的欢喜。你说,“我身边几乎没有朋友,我指那些能交心的人。”有精神追求的人,在此时空,都大概如此。哑河的交心朋友也极少。

 

一般人都觉得人生有两条路,一是同流合污,一是不同流合污。前者在当下或许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后者就是不合时宜,最终被伤害被淘汰。事实上,在我看来,还有第三种处世方式,就是同流而不合污。

 

同流是表面上的,在不突破价值底线的前提下,看上去与别人一样。为了生存,无可厚非。不合污是内心的坚守,你要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对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人类启蒙价值的认同,并在私底下不断学习成长。这有点大智若愚的境界,也是特殊时空下的无奈生存之道。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必伪装自己或戴着面具,内外一致,这当然是值得挥泪庆贺的大事。

 

能够在现实人际中感受到意义,基本上是因为这世上还有着有精神有思想有良知的人。如果面对的都是逻辑混乱无法讲理,唯利是图,习惯算计猜忌,缺乏道德底线和基本生命伦理的人们,你就算多么渴望交流,也往往只是被误解被嘲讽,很可能活活被迫成为无意识集体或群氓中的一员。

 

你和他们说事实正义,他们谈动机意图,你谈自/由民煮,他们说生存总是第一位的,民煮也是邪恶的。他们总是将道德挂在口中,却又擅长于公私不分,中饱私囊,在谈论话题时,总是模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

 

假如潜规则横行,坚守底线与原则注定越发艰难。这样的人肯定边缘,不为世俗所容。人要获得内心的自由,就要认识自己的命运,并勇敢承受之。你就要衡量,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我,哪一种生存方式,痛苦更少。我们所走的路,只是两害相存取其轻。坚守自我有很多方式,最基本的就是不同流合污,和看似同流实质不合污,在当下,或许后者具有更多的现实性。

 

很多人,因为生之艰辛与世之空洞,慢慢让理想沦陷,沦为一个庸俗的人。因为后者才是安全的、主流的。接触过很多年轻人,不少在校期间还残留着一丝理想的气息,出来社会没几年,基本消耗殆尽。

 

很多积重难返的问题,你看到了,不能说,也无能为力去改变,只能在自己极其有限的范围与能力内,努力做点或许注定徒劳无功的事情。一个为更多人的利益而试图改变现状的人,认识到个体的有限性,这是痛苦之源,也是内心坦然之门。只能尽人力,安天命。共勉。

 

 

读者:谈到感情,我想跟哑河分享一部电影《燃情岁月》。“有些人能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奇。”影片开始如是说。崔斯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狂放不羁爱自由。

 

弟弟的未婚妻苏珊娜在第一眼看到崔斯坦的时候就爱上了他,爱上了他的狂野。弟弟的战死,让崔斯坦和苏珊娜的爱情成为可能。也许因为弟弟的死心生内疚,也许崔斯坦生来就是要漂泊。他不管苏珊娜的恳求,毅然选择流浪远方。苏珊娜苦苦等待,崔斯坦音信全无。苏珊娜心灰意冷后嫁给崔斯坦的哥哥艾尔弗。

 

多年以后,崔斯坦归来,娶了一直等待他的小伊莎贝尔。苏珊娜说“永远太久了”。苏珊娜是否懂得如何去爱崔斯坦?不,我觉得她不懂。她因他的狂野不羁爱上他,而他注定一生漂泊。苏珊娜是矛盾的,她爱上崔斯坦的不羁,却又希望他一直相守。如果崔斯坦真如大哥艾尔弗一样安分守己,苏珊娜还会爱上他吗?

 

相反,小伊莎贝尔却显得无比坚定,她小时候就说长大后要嫁给崔斯坦,她看着崔斯坦和苏珊娜相爱,她也看着崔斯坦离去,她没有阻挠,一直坚信,也一直坚守。因为她爱的就是那样的崔斯坦。直至多年以后,崔斯坦归来。这中间她没有像苏珊娜一样的痛苦。她不会因为自己对崔斯坦的爱而束缚了他。

 

我能理解苏珊娜最后开枪自尽,已然觉得永远失去崔斯坦,再无可能。小伊莎贝尔意外死去,如果不死,我想她也能接受崔斯坦的再次流浪。最后崔斯坦在漂泊中死得其所,成为传奇。

 

哑河的征婚文(《合时而美,朴素而久:寻找一双叹息的眼》)真挚深情,对爱情的理解纯朴又深刻。等待一个与你相合的女子是值得的。我想哑河也是崔斯坦,活成了很多人不敢活也不能活的样子。你值得被温柔以待。婚姻中是否还有爱是检验爱情的唯一标准,我深以为然。那些愿意共患难的夫妻能体验到真正的爱情温度。搭伙过日子的人,最终都活成一地鸡毛。

 

哑河若忙,可回可不回,我都能理解。

 

祝安好!

                                                    天涯 于 他乡                                       2018.05.22夜

 

哑河:这部电影还没看,但日后肯定会看,谢谢分享。哑河并非崔斯坦,或许在某种追求自我或自由的气质上,有某种相似性。年轻时,也曾一个人走遍了此国度除新疆、宁夏等极少数省份外的地方,也曾经想过呆在某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不再回来。但近些年,很少外出,希望更多的时间阅读与写作。身体上的流浪或在路上,或许会带来心灵的某种自由,但总是在路上,内心得不到栖息与充实,或许难免空虚,至少于我而言是如此。

 

自由,从根本上而言是精神上的自由。我如今更多是深居简出的阅读与写作,偶尔出门只是作为调节。人类数千年思想,书与文字其实更是人,承载着思想的人。人类史本质上就是思想史。因而,如今的我并不向往那种总是流浪,狂放不羁的生活,更安于生活的平淡与寂静。这也是对于婚姻,我觉得可以接受的原因之一。

 

婚姻只是中性词。人生或许需要伴侣,不一定需要婚姻。婚姻是最应该消失的建构的人类社会制度。当然,如果遇上合适的人,有相似的情感观念,婚姻可以成为选择,但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是人生伴侣。

 

“那些愿意共患难的夫妻能体验到真正的爱情温度。”是这样,真爱就是共同承担命运。婚姻出了问题,根本上在于爱得不够深。爱得深刻,根本上取决于两人价值观的深刻程度以及契合程度。对人类普遍的爱是爱一个人的逻辑前提,尽管对于不少人而言,在时间上,是因为爱上一个人而爱上世界或人类。由爱个体到爱众生,这是一般的爱走向成熟的过程。单纯爱个人,这样的爱是短暂而自私的。而以爱众生为(逻辑)前提的爱个人,是深刻而持久的成熟的爱。

 

人生需要伴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的有限性。如果人是神,婚姻或伴侣是多余的。自从被逐出伊甸园,流浪的人们只有相互怜悯,彼此相爱,才能同行共进。在长久的相伴中,生活细节一次次诱发着我们的有限性,让我们看到彼此的软弱、欠缺、阴暗,然后彼此接纳、反思、改善,共同成长。

 

在我们年轻时,都可能存在过一种纯粹的爱恋,或深或浅。而长大之后,或许我们已无法如此热情与真挚。世俗主流价值观与鄙视链的天罗地网,可见的物质与财富成为衡量爱情选择婚姻的几乎唯一标准。你曾经真正爱过或经历过深刻的爱情吗?或许没几个人能问心无愧而坚定回应。

 

与人特别是国人交往,多年来,都习惯了不求理解,以免痛苦。一个丧失最基本价值观,无逻辑思想道德,不知平等自由博爱慈悲为何物的时空,遇上可交流的人,真是比天上掉林妹妹更稀罕。,不关心这个国度的未来和命运,不关心人类普遍的苦难,不在意社会的不公正,,喜好居高临下对人作判断,或就是习惯于沉默。

 

其中,绝大多数未婚男女,都活在受蒙蔽的状态之中,事实上的未成年状态。婚姻应该是成年人的事。连价值观都没有,谈何价值观一致。如此,幸福婚姻极为稀罕,大多沦为鸡肋。就像一条流向沙漠的河,没有奇迹,只有天意。

 

可能极个别女子,可能会在成为母亲后,因为孩子成长受遭遇的问题比如无法异地入学、呼吸道疾病等,而对现实和自我有反思,极个别甚至会投身到为更多的孩子争取权益的行动中。但绝大部分人难以改变,就像石头。

 

爱情本身是一个哲学命题,没有思想(智慧)与善良(慈悲),根本不可能有爱情。思想肤浅者——与学历无关——不可能有厚实之情感。但并非说婚姻的(将来)幸福完全不可能。国人的状态,所谓“是什么”,我们要有判断力。但关键是“为什么”,没有人性,只有历史,爱一个人就是理解一个人的历史。我内心的叹息并非批判,更非愤怒,而是悲哀。或许在爱之中,就算不那么正常的爱人和孩子也会发生改变。

 

你会发觉很多人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可以说都是病人。为什么会这样呢?都不像人呢?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后代,都逃脱不了。这是真正的痛苦。这种痛苦与个体关系不大,就算我遇上较为正常的人成为爱人、朋友,这种痛苦依然是强烈的。内心的慈悲也因此而生。他人不可苛求,即使是病人,彼此一样是平等的。就某种程度而言,人人皆病人,哑河也不例外。

 

在现实中,与人交流越来越艰难。人们普遍地承受着来自各方的不公,但又往往没有明晰认知,因为教育与现实并没教会他们或让他们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够承受这一切的心理能力。

 

人们潜藏着的压抑感和卑微感,潜意识里总是伺机释放或报复。极少数受欺凌者有勇气将这种能量发泄在强者身上,绝大多数人,都将这种能量无意识地投向或传递给更弱者或感更安全者身上,就像随时渴望爆炸的炸弹,很可能就因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引爆。

 

这样,底层互害,家庭暴力,亲子撕裂由此诞生。奄奄一息的爱情与婚姻是否可以承受得住现实的压迫,成为最后的堡垒,绝地反击,起死回生,进而给社会带来温情与光亮呢?还是成为现实不公或黑暗的牺牲品呢?如果是前者,婚姻是值得期待和尊重的。

 

经G家,社会,学校,家庭有意无意的共谋和塑造,我越来越怀疑这时空是否还有正常人。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并非无辜。

 

只要知道还存在一双纯净的眼睛,那么,世界就并非那么彻底的荒凉,即使这眼睛,远在天边。因此,将你的名字改为天涯,或许是恰当的,天涯若比邻,天涯咫尺。

 

某种偶然性,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相遇,一种命运与另一种命运交织,一个人因为与另一个人关联而获得认同。所谓故乡,就是心里那个地方,住着亲人。在人生的岔路上,我们遇上同类的人,这或许是命运。感谢你。(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欢迎来信。)


                             哑河 于京

                             2018.5.25-26


相关文章:

爱是风中之羽:生命重如十字架,爱却轻如羽毛

七夕并非情人节,牛郎织女与爱情无关

或许当我们老了,深刻的爱情才成为可能


  ·END· 

 

哑河 ∣ 思想沉淀之地

公众号ID:yahe3399

原创 · 独特 · 深度


原创不易,欢迎赞赏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数额随意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公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