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画的真是清明时节吗?丨豫记

2023-05-10 14:56:27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长久以来,世人都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的汴京城,事实果真如此吗?



初白丨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皇帝说是春天,就真的是春天?


开封人装那啥的时候总喜欢祭出大北宋,北宋的汴京有多繁华多发达?看《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就够了。这一书一画,每个细节自带着北宋遗风。清明上河园美吧?那就是照着《清明上河图》还原的。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创作的一幅传世佳作,素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称。自它诞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该画描述了北宋京都汴梁以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虹桥,我国古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


从疏林薄雾的郊野,到人烟稠密的汴河码头,再到鳞次栉比的汴京街坊,总计5米多长的画卷里,各色人物500多个,牛、马、骡、驴等牲畜数十匹,大小车子20多辆,船只20多艘,笔法极为精妙,人物的面部表情都能看的出来。

 

据说,这幅画的最早的收藏者是北宋徽宗赵佶,因为画上有他亲笔所题的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这还不够,赵大师还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水在上河春”。官家说了是春天,那一定是春天。

 

而且,画中所描绘的景致,大致是出城祭扫亡灵和郊游,也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吻合。明代文人李东阳,直接在题跋里把“清明”明确解释为“清明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诸多文章、著作里,但凡提到《清明上河图》,都会说它是一幅描绘北宋汴京城清明节的画卷。


宋徽宗题诗


比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分册》归纳为:此图“描绘了当时汴京城(今开封市)明清时节人们前往汴京沿岸种种活动的热闹场面。”再比如《辞海》第1087页“张择端条”,也有类似解释。




开封的清明节,会热到光膀子吗?


但是,如果你能在网上找一份高清的《清明上河图》,放大再放大,拿上放大镜,细细地逐人观察,你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似乎欠妥。

 

比方说,你会发现有人拿着扇子,有人戴着草帽,还有一位甚是清凉——光着膀子。清明时节的开封,再热无非20余度,还仅仅是午后的几个小时。如果说拿扇子和戴草帽是为了凹造型,那光着膀子实在没法解释。


光膀子的仁兄


其实,早在36年前,开封的一位教师孔宪易先生就发现了这点。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8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不是清明节,甚至不是春天。

 

除了前面提到的光膀子大叔外,孔老师还指出了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写着“新酒”的酒旗、卖西瓜的小贩、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等8处证据。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十月,汴京人才开始买炭准备过冬;中秋节前后,酒馆才开始卖“新酒”。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饮子”是饮料,一个“暑”字足以说明季节。至于西瓜,汴京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以《东京梦华录》为参照解读《清明上河图》,还是相当靠谱的。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孔先生断定,《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开封的秋景。


扇扇小风~


再看图中商店林立,酒店、茶店、点心店等,顾客盈门颇为热闹,偏是纸马店前,门庭冷落,没有一个顾客光顾,丝毫看不出一点清明节当地有上坟祭祖的风俗。画家倘果真立意要表现“清明节”这个主题,绝对不会不顾风俗。所以《清明上河图》的季节,还是值得商榷的。



清明,就是对汴京故都的怀恋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命名呢?孔先生认为,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而汴河正是从外城东南的水门出城。

 

这种解释颇有见地,但是也不乏质疑。有学者认为,清明坊不过是一个小地名,宫廷画师根本不必以小题材作为呈献给皇帝的重要礼品。而且,这幅画的起点是郊外小道,绝不是什么“坊”。

 


熟悉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封建社会的皇帝最喜欢见到“太平盛世”,而“清明”就是常用的称颂之词,跟“盛世”一个意思。

 

距离北宋很近的金代,鉴赏家所写跋文中说得很清楚:“通衡车马正喧阗,抵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翻译成人话:张择端画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拍徽宗马屁。

 

可见人们早已点明《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在于表现北宋承平风物。“清明”就是承平、太平的代义词,丝毫没有涉及到什么清明坊和清明节。

 

据说,张择端南渡到临安,曾重绘此图,那么,他为什么在汴京沦落、繁华毁尽的南宋绍兴年间重绘此图,还要以“清明”两字来命名呢?

 


国破家亡的痛苦,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灵,一切爱国爱乡的人们都忘不了汴京故都。张择端也是南渡群体之一,他怀念一草一木,缅怀往日繁盛景象,就像孟元老在临安写下《东京梦华录》一样,是对故都的眷恋。

 

随着人们思念故国之情越来越强烈,这幅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也不断提高。于是大批出现《清明上河图》的摹本,直到临安一般杂货店中都挂有这类《清明上河图》摹本,每卷摹本价格大多高达一金,所绘人数愈多、事物愈繁、笔路愈细,则价格相应递增。

 

这太平盛世的图景,反衬眼前的偏安一隅,能不令人愤概?图上的勾栏瓦舍、虹桥汴河,勾起多少国恨和乡愁?这种形象的感染力,可能比“还我河山”和“靖康国耻”更加激动人心。

 

“清明”之意,大概就在于此处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北宋国都之争,洛阳为什么会输给开封? 

缺水的河南拥有不下20座北方水城,为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