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到底是不是指清明节?如果是清明节,北宋时扫墓之风已经相当普遍。可是,整幅作品中800多个人物,为何竟无一人拿着凭吊亡者的物件?如果不是,为何又在题中,称为“清明”?
有学者认为,画面中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有上坟扫墓的可能,但也有学者对此反对,认为这些人似乎更像是“秋猎”而归。因为从地上的落叶来看,万物复苏的清明节似乎与“落叶”并不相配……
也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虽不是描写清明节,也应该是描绘春天的景色,但此观点同样有人质疑。比如,画中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再如,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而这些无疑是御暑或挡雨的东西,画面中既然未下雨,就肯定是遮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初春的气候,人们显然没必要戴斗笠。与此同时,画面中有一农家篱笆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几个小孩竟然都未穿衣服而赤身追逐嬉戏……
总之,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争论历来不休,可能,这也是传世名作留给众人的鉴赏之乐。
请欣赏清明上河图全图,手机倒过来看哟!!!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