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石书院】清明时节赏《清明上河图》

2023-05-10 14:56:27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北京迎来了久违的小雨,应景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要在宋朝的时候,也正是老百姓出门踏青、扫墓祭祀、沿河赏景、上街赶场的时节。

宋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装裱后纵25厘米,横1370厘米。此卷前有宋徽宗御笔所绘金鸟,卷后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清明时节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中国通史》

 

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曾评价此画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而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专家杨新先生亦评价道:“在中国历史上,《清明上河图》不是唯一的作品,但是有幸能保存到今天则是唯一。它的表现形式和描写手法,是中国的特有和创造。而它历尽沧桑,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都相联系,又是其它作品难与比肩的。”两位先生对画面种种细节看点多有独到点评,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目光,细细品读这一历史上唯一的画卷。


横屏查看大图↓

《清明上河图》画面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3段:


首段:郊野春光


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向左滑动浏览

扫墓归


杨柳已经放青了,无数柔条,从乡村一直接到汴河边岸。……在较近的一丛柳林后边,看见了由远而近的一行游春归来的人们,一乘小轿,轿顶两旁插满折枝花柳,最后的是跨着骏马的男主人和一个挑馌的家丁。也正与《梦华录》上所说“清明节……都城人出郊……士庶阗塞诸门……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完全符合。(徐邦达) 


小驴队


画面从右至左展开。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杨新)


中段:汴河争渡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梢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向左滑动浏览

竟渡船


溯河西去,岸上的街市更为热闹,河中船只也更为众多了。除了沿岸停泊的一些以外,中流还有拉着纤的,划着桨的,有篷有舱和无篷的秃头船好几只,都费尽气力向前行进着。(徐邦达)

码头边一连停靠了五艘大航船。....在这一组航船中有一艘装潢特别华丽,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后有两个门楼,船舷也比较宽。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舱内有餐桌之类的家具,知道这是一艘大客船,不但有舒适的客舱,而且还可以在船上用餐。船主可能上岸去了,留下四个伙计在忙活着收拾,等待着客人们到来。(杨新) 


虹桥忙


虹桥,这是全画的中心,也是全画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粱,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桥面设有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桥下两岸用石砌成,巨石之间连以铁细腰(俗称银锭),并设有人行道和上下台阶及护栏,这是专为纤夫而设计的。(杨断)


桥上


这座桥的横断面差不多是由二十根巨木紧密排列而架设起来的,……桥面再宽,一经被商贩们占用,也会变得狭窄起来。桥的两侧护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只有中心地带才是过往行人的通道,有骑马乘骄的,有推车赶驴的,有肩挑背负的,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有一乘轿子正往北行要通过桥顶,迎面却来了一个骑马的客人,眼看就要撞上了,各自仆夫为保护其主,都在以手示意对方靠边行走,两旁的行人见势也都在让道。(杨新)


桥下


桥身虽不算太低,可是高矗着的船桅杆已经不能够直着通过去,所以一只正要过桥西上的大船,只好把一支大桅杆赶紧放倒。那时船头已经转向桥下,水流又急,很可能碰着桥身,船上的梢公们,大伙儿有些发急了,于是七忙八乱,大叫大喊,有的支着篙子,有的向前指着、看着,最忙乱的还是那些管着桅杆的人们,刻不容缓地在进行那最费力的工作。连得桥上岸边的人们,也互相呼应声援起来。(徐邦达) 


尾端:街市梦华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向左滑动浏览

城门楼


画中的城门楼非常高大而有气势,为单檐庑殿顶,檐下三层斗栱,所有的木结构部分,都被油漆成红色,显得华丽气派。(杨新)

在整个《清明上河图》中,城门楼是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其本身的目的是分割出城里与城外,……除了把城楼刻画得很精细……还特别安排了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这种手法就像写意画一样,“意到笔不到”“笔断意炒断”。实际只画了两匹半骆驼,而在观赏者脑海里,却是一支很壮大的骆驼队伍,并不因为城墙的遮掩而产生割断,而是人涌如潮,川流不息。(杨新)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百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他的画作大都散失,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渠宝笈三编》注录本《清明上河图》,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张择端真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以前的市肆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它不是一般的去追逐对传统民俗节日或市场的描绘,而是紧紧抓住“清明上河”这一主题,使民俗节日或市场的盛况去为这一主题服务,从而绘出北宋汴京的时代特色,这是非常成功的。


文字选自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百宝》、中华书画家杂志社《中华书画家》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


微信号:casgtvac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