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弃用的太平车,竟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中国车辆的活化石” | 豫记

2023-05-10 14:56:27

在名画《清明上河图》里,有几辆用健骡拉的车子,它叫“太平车”,老早就有了。我小时候,生产队里还有几辆“咕噜”“咕噜”转动的太平车,为队里农耕和村人婚嫁出了不少力。当然,我最难忘的,还是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坐在车上耀武扬威的景象。



葛国桢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在博物馆里偶遇太平车,让我念起从前的日子

 

前不久,许昌学院的孟聚老师邀我参观他们创办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他介绍说,该馆筹建于2010年,占地1500平方米,共18个展厅,2000余件展品,详细展现了中原农耕的源流、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走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我一下子惊呆了。那些犁、耧(lóu)、锄、靶、牛笼头那样的熟悉而遥远;那些纺车、线穗、织布机、锅台、鏊子、蒸笼屉那样的亲切而陌生。

 

看到那条几、方桌、煤油灯,我犹如回到了久违的老家的老屋里;还有那大锯、小锯和刨子,凿子、锛子和斧头,我仿佛看到了爷爷、父亲、伯伯他们锛锛刨刨,辛苦制作木头家具的身影。


 

展厅里,有我曾经拉过的架子车、披过的蓑衣、推红薯干的推子,还有石磨、碾子、打麦场上的石磙、耮砶,有那些年我们曾经用过的粮票、布票,甚至还有我们少年时抓过的石头子,有我不曾穿过的“更老”的雨鞋、油鞋……

 

一面巨大的展台上摆放着一辆太平车。这辆车显然有些年头了,车身一片灰暗,全然没有了当初的色彩,车上的每一个构件都留下经年磨损的痕迹,仿佛一位远途跋涉、历尽沧桑、满身疲惫的耄耋老人。

 

太平车,是从远古走来的中原车辆,在舟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最早出现在北宋,因滚动平稳,得名“太平”。

 

而眼前这辆太平车,虽不古旧,仍花费了博物馆人大量的辛劳。听孟老师说,当初他们为找到一辆完整的太平车,曾跑遍了河南和周边省市的近百个村庄,不曾如愿。后来在郑州郊区的一个小村里偶遇这辆车,花费近万元,又租车运回许昌,很是不易。


 

听着老师的介绍,我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脑海里一下子涌起许多与太平车有关的往事。



生产队里的太平车

为农耕、嫁娶出了不少力

 

我记事的时候,生产队里还在使用太平车。那时每个生产队里都有好几辆太平车,太平车全身都是木头做成的,包括车轱辘。与其他木车不同的是,太平车由牲畜拉动,拉车的一般都是骡、马、驴等快牲口,三头或两头。

 

老家常常把使用太平车叫做“赶车”,把赶车的人称作“车把式”,把停放车辆的地方叫做“车屋”,把牵出牲口、给它们戴上绳套的过程叫“套车”。

 

戏剧《七奶奶》里有句人尽皆知的台词:“七奶奶,车套好了,咱们走吧!”套的大概就是太平车。



太平车虽然车速很慢,但行进十分平稳。它的载重量也不算小,相当于现在的一辆小型拖拉机,非常适宜于在地势平坦的地区短途运输大批量东西。

 

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太平车就是生产队里的半个家业。一年四季,从村里往地里送肥料,从地里往村里拉庄稼,如果没有那几辆太平车,大家伙还不知道要作多大难呢。

 

太平车全身长方体型,大体有现在的小拖拉机那么长、那么宽,它有车棚、车毂、车轱轮等主要构件。

 

车身四周的木板被铁铆和木楔固定,车的两侧各有两个木轮子,每个轮子的直径都跟现在小拖拉机的轮子差不多,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铁瓦”围镶轮边。

 

两边的车帮是双木条,双帮的纵底木之间卡着车轮的铁质横轴,不影响车轮在双帮之间转动。四个轱辘转起来,太平车走着,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孩提时候,经常看见队里的那几辆车很忙,拉这拉那的,但很少拉人。我们非常渴望能坐一回太平车。偶尔有机会碰着太平车从地里回来,上面没装什么东西,车把式高兴了,就让我们一帮小孩子坐在车上,尽情享受一下不用腿走路的惬意。

 

这时,我们会兴奋地大呼小叫,惹得路旁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除了队里生产的需要,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也少不了要动用太平车。特别是逢着谁家娶媳妇了,车把式会提前把车厢打扫地干干净净,给车棚覆盖上一块鲜红耀眼的绸缎,再给牲口头上扎上两个红缨子,收拾地漂漂亮亮的,兴高采烈去给人家支应喜事。

 



《清明上河图》里就有的太平车

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

 

我原以为,太平车是当时村里的木匠们发明的,后来一查资料,才知道太平车从远古时代就有了,只不过后世的太平车在使用中做了一些修改。

 

太平车虽不起眼,却是我国古代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主要使用在平原地区。

 

据史料载,奚仲发明车辆,夏禹时被封为夏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由于天中地区盛产造车的上乘之木“槐”,就将奚仲分封到这儿。奚仲父子率领族人来到后,就地取材,广纳民智,在原有舟车的基础上终于创制了四轮太平车——“舆”。


 

《管子·形势篇》说:“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得,成器坚固。”

 

孟老师告诉我,太平车保持着夏代“辀车”的雏形,所以被称为“中国车辆的活化石”。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在反映汴京民俗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几辆用四匹或两匹健骡拉的太平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包给了农户,生产队里的那些大小农具也统统作价分给了农户。但别的东西很好分,几辆太平车却没有人要。

 

因为那时候,小型拖拉机已经开始使用,体型笨重又行进缓慢的太平车遭到了人们的冷遇:劈了烧锅吧,毕竟是大家使用多年的物件,太可惜;放着吧,它的体型那么大,老占地方。



屋里没处放,就放在露天的地里,任阳光暴晒,风吹雨淋。时间久了,木头做的车体开始腐朽、断裂,车上仅有的几处铁片开始生锈、烂掉,昔日光彩照人的太平车变得越来越惨不忍睹。

 

过去,拥有太平车者多是些富裕人家或商行货栈。历史上,它曾长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的生产队里还不断使用。但随着更便捷的车辆出现,太平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葛国桢,河南鄢陵人。现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飞来》等个人文集,主编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丛书。

推荐阅读

现代人结婚真没以前讲究,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写请柬 

农家院里的小板凳,成就了无数歌谣,比智能玩具、ipad更让孩子受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