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卷的艺术超越之处及瑕疵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阅读培文” 可以订阅哦!
节选自《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余辉著,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张择端熟知舟车的内外结构和表现手法,这导源于他对此类交通工具精到的观察和认识。北距他故里诸城一百余里的板桥镇是当时北方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他往来开封与诸城之间,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和车骑,因此十分熟悉船工的生活,明了船上的各种设施和劳动工具,对各种车辆如串车、棚车、平头车的结构、特性亦了然于心。
 
张择端界画线条的韵律和意蕴超越了郭忠恕。如前所述,他的界画笔墨和风格追逐的是宋初的郭忠恕,但《清》卷的舟船线条却不完全类同于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建筑的线条也不同于北宋佚名(五代卫贤款)《闸口盘车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张择端的弧线和短直线皆徒手所绘,运转自如,长直线则借助界尺、界笔,与郭若虚所说“诸匠本法”不同,他将界画与徒手画线相结合,不拘于绳墨,跃出了界画的樊篱,这是张择端的过人之处。他更讲求在机械性的直线中饱含韵律和意趣,特别是直线与弧线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徒手画弧线的灵活性,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变化。
 
张择端超群的画水技艺。与画舟船密切相连的艺术技巧就是画水,张择端继承了北宋何霸、戚文秀的画水之艺,在《清》卷拱桥底下显得尤为突出,水面淡染墨色,激荡的漩涡衬托出船桥险情的气氛,动人心弦。其笔下的水势有如北宋郭若虚所言“画水者,有一摆之波,三折之浪。布之字之势,分虎爪之形,汤汤若动,使观者浩然有江湖之思为妙也”,这是北宋留下的难得的画水图像。
 
张择端的界画高于人物画技巧。张著在《清》卷的跋文中评价张择端的绘画才能是:“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的确如此,在《清》卷里,张择端最为精到的是界画。但张著只字不提张择端的人物画如何,可见他的人物画在当时和身后均没有声誉。比较而言,画家最擅长的是舟车、桥梁、屋宇等,其次是坡石林木,再其次才是人物。其依据是:比较卷首、卷中与卷尾的界画、树木的笔墨,其娴熟程度基本一致,但卷首的人物造型和笔墨线条则远不如卷中,更不如卷尾,这表明画家的山水和界画的艺术水平已经进入到十分纯熟的阶段,而人物画的艺术水平还未完全成熟,尚处在提高和发展之中,特别是其人物造型的严谨程度尚不及五代至宋初的一些风俗画家,如五代郭忠恕《雪霁江行图》卷和佚名的北宋《闸口盘车图》卷中各类劳作的人物在结构和线条方面,要高于《清》卷。不过,张择端朴实的人物画线条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大大弥补了造型欠精准的缺陷。
 
界画与人物画的高度协调最能体现一个画家的艺术能力,前者拘于绳墨,后者溢于言表,自五代至北宋,能将两个对立的矛盾体巧妙地统一为一体,能集界画与人物画之艺于一身的画家是十分鲜见的,如五代卫贤。许多长于界画的名家不得不约请他人增绘人物,如师法卫贤的“何遇,河南长水人,善画宫室池阁,……其间人物则假手于人”。又如郭忠恕作界画,由王士元补绘人物。
 
关于《清》卷瑕疵的问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艺术史界和美术界开始研究《清》卷以来,讨论该图的瑕疵、败笔或不足是一个被遗忘的命题,似乎只能对这卷经典之作的艺术成就进行赞誉。事实上,《清》卷与许多古画一样,有它的成功乃至精绝之处,也会有不周之地。既然张择端最擅长的是舟车、桥梁、建筑等,其次是坡石、林木,最后才是人物,那么他的人物画有一些技法上的缺陷,出现人物造型欠精准和生活细节失当等问题是难免的。此外,张择端和许多艺术家一样,在情节设计方面,也有可能出现逻辑关系上的错误,在宏观把握全图时,难免有失当之处:
 
1.全卷在起首处的笔墨和造型较为生拙,曹星原女士曾指出在卷首出现树木的草稿线条与毛驴重叠的败笔。
 
2.图中街道的走向也有一些瑕疵,如与桥梁相接的街道通常是通向城门的要道,但画中的情形是:出城大道的尽头却是河边的犄角旮旯,几乎是无路可走,这使得此处的画面闭塞。与张择端同时期的宫廷画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引用唐王维关于画路的辩证方法:“路欲断而不断,水欲流而不流。”张择端不可能不知。
 
3.画家在细节处理上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全卷除了城楼下第一家坐商的店铺有台阶和一家饭铺有门槛之外,临街的店铺都没有门槛或台阶,店主无法上门板,也无法防范雨季,这在建筑结构上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卷尾的“赵太丞家”,这种高等级的建筑,竟然也漏画房基和门槛。拱桥下的一条大船只露出船头和船尾大橹的后半截,从大橹摆动的状况来看,和其他正在行进的大船一样,处在运动状态,而船头却放下了五条锚链,船工也处在歇息之中,事实上这是一条停泊的民船,出现锚未起而橹已摇的笔误,画家在此有些顾首不顾尾了。又如“王员外家”门外两个挑担的男子竟缺少一个箩筐,箩筐上面装的是类似麦芽糖的东西。如果是单挑一个箩筐,须将筐绳缩短,贴着后背,加长另一端的力矩,以便于省力前行。
 
张择端笔下人物的关键问题是比例结构尚有瑕疵,如头部偏大、上臂偏短、手部尤小、小腿过细等,脚和鞋子也画得较为草率,对车夫的手与车把的握拉关系处理得比较草率,颇不得体,或臂短腕细手小乏力,或手与车把不在一条线上,出手无力,这些人物画的弊病在卷前和卷中较为突出,卷尾则成熟得多了。人和物的比例也尚欠协调,如修车铺一侧摆放着一副柳条筐担子,旁边的路人明显小于它,这幅担子无法上肩。
 
上述瑕疵显然不属于张氏所处时代的局限,也不属于画家个人认识的局限,而大多是画家疏忽所致。其中人物画的笔墨功力和造型之误多出现在《清》卷的前部和中部,可判定是画家的艺术功力所限;细节处理的疏漏出现在画卷的中部和尾部,显然,画家是因作画仓促而导致细节和落笔时缺乏周全,可推知画家在作画时,有可能受到了朝廷的催促,以至于来不及细察和补笔。从总体上看,这些与全卷显现出丰富的生活场景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相比,可谓瑕不掩瑜,无碍于该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精粹而受到学界和公众的赏爱。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