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秘密!(附动态视频上河图及长卷)

2023-05-18 23:00:13



来源:读史阅世(ID:dushi828),作者:吴钩 《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


我收藏了三四百幅宋画。哦,当然是电子版或复制品。其中那幅著名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百看不厌,常看常新。我于艺术鉴赏是外行,只是将宋画当成图像史料来看。《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宋朝社会的全息图,研究城市史的学者会看到一幅繁华如梦的北宋市井图景;对宋代建筑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发现巧夺天工的桥梁结构;研究交通运输史的朋友一定会将注意力放在图中繁忙的汴河上;而关心宋代商业史的看官,请留心画上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当你对宋代社会的了解越深入,你从《清明上河图》找到的“惊喜”也会越多。今天我们只来谈谈《清明上河图》上的吃喝玩乐。


让我们将《清明上河图》长卷徐徐展开——


东京远郊


《清明上河图》的卷首,是北宋东京的远郊。大约清晨时分,稀疏的远郊树林中,两名脚夫赶着几头小毛驴正往城里运炭。一条乡间小路向城里方向伸展,路边是错落有致的农舍、田园、柳树。那田园里种的可能不是庄稼,而是蔬菜。


东京上百万人口,对食物的需求量巨大,粮食还可以从远方运来,蔬菜则必须就近供应。所以汴京郊区都是成片的菜园。《水浒传》中的“菜园子”张青,原本就是在汴京的光明寺种菜的。


宋人餐桌上能吃到的菜蔬,跟今天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品种差不了多少,据学者的考证,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种很丰富,约有四五十种,胡萝卜、芜菁、牛蒡、白菜、矮黄(娃娃菜)、菘菜(小白菜)、芥菜、油菜、颇棱(菠菜)、莴苣、芹菜、茼蒿、荠菜、芫荽、苋菜、生菜、紫苏、葱、薤、韭、黄芽(韭黄)、大蒜、小蒜、梢瓜、黄瓜、冬瓜、葫芦、葫、瓠、甜瓜、丝瓜、芋、山药、姜、菱、藕、苦薏、茭白、莼菜、紫菜、百合、竹笋、枸杞、合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等,宋代时已经广泛栽培。不过应季的时令菜刚上市时,价钱非常昂贵,《东京梦华录》载,“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分争以贵价取之。”这个价格比肉还贵。


沿着乡间小路往城市方向走,一片田园风光过后,斜刺里跑出一队人马,有骑马的,有乘轿的,有挑担的,那是清明时节外出踏青、扫墓的富贵人家。对于宋朝人来说,清明是一段热闹而欢快的时光。遇上一个好天气,汴京城内的士庶商民,就会约上三五好友,带着新酒、炊饼、果子等小吃,出城游玩。这个时节,汴京的野外热闹如同市肆,“四野如市”,“游人士庶,车马万数”。踏春的人们“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


越来越靠近汴京城了,随着太阳升高,画面上的房舍、行人渐次多了起来,热闹而繁忙的汴河终于出现在画家的笔下,汴河上泊满了货船、漕船与游船。一艘漕船正停靠在码头边卸货,米行的牙人指挥着脚夫从漕船往岸上搬袋装的粮食。


在张择端那个时代,汴京人口超过一百万,市民用于糊口与酿酒的粮食,基本上都是依靠汴河—运河运来的商品粮。那时候,商品粮供应的市场机制已非常成熟:首先,小商人在各个产粮区(主要是江南农村)收购粮食,再卖给大商人。然后,大商人将粮食装船,运到城市,贩卖给米行,这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因为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机构在负责:“叉袋自有赁户,肩驼脚夫亦有甲头管领,船只各有受载舟户”。随后,米行将大米批发给各个米铺出粜,在这个过程中,米铺并不需要花费气力,米行会安排专人送货上门,也不用现金交易,只需约好结算的日子,自有“米市小牙子”到米铺来结账。最后,米铺按照米行“行头”约定的价格,销售大米。


汴河岸边的道路两旁,尽是临街开放的小饭馆、小酒店、馒头店。从设施看,都显得比较简陋,低矮的瓦房,摆开几张桌椅,类似于今天的大排档。那应该是满足脚夫、船夫、纤夫、车夫、小商贩、游民等城市下层人口腹之需的饮食店。


这类大排档出售的食物价格很是实惠,但菜式也算丰富多样:“专卖家常饭食,如撺肉羹、骨头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耍鱼辣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南北羹、兼卖蝴蝶面、煎肉、大麸虾等蝴蝶面,及有煎肉、煎肝、冻鱼、冻鲞、冻肉、煎鸭子、煎鲚鱼、醋鲞等下饭。更有专卖血脏面、齑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城市有了供底层人吃饱穿暖的所在,才算具备了温情的底色。


东京近郊


随着横跨汴河的虹桥出现在画面上,汴京的市井繁华开始扑面而来。我们可以看到,汴河的两岸、虹桥的桥面都形成了热闹的集市,这叫作“河市”“桥市”,到处都是摆摊的小商贩、运货的毛驴与太平车、川流不息的人群……


这些近郊集市,也是市民文化生长、市民社会发育的地方。“河市”附近的住户,类似于今日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大概因为洗脚上田未久,生活习惯还带着农村气味,所以城市人很有些瞧不起他们,如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宋城南抵汴渠五里,有东西二桥,居民繁伙,倡优亦众,然率多鄙俚,为高伶人所轻诮,每宴饮乐,必效其朴野之态以为戏玩,谓之‘河市乐’。迄今俳优常有此戏。”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取笑农民的市民文艺,,不过,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在一千年前,这确实是市民意识诞生的表现。


虹桥旁边是一家酒店,“彩楼欢门”高耸——宋代的酒楼为招徕客人,通常用竹竿在店门口搭建门楼,围以彩帛,这叫作“彩楼欢门”。如果你生活在宋代城市,看到有“彩楼欢门”装饰的建筑物,那一定就是酒楼了。这家酒楼的大门口,还安放着一个巨大的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十千”是美酒的代称,表示里面有美酒供应;“脚店”则表明这家酒店并无酿酒权,所售美酒都是从“正店”批发的。


此处还有一个细节请留意:一名伙计模样的小伙子手里端着饭菜,正从脚店走出来,不知往谁家送外卖去。——宋朝时候就有送外卖吗?没错,当时的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脚店的左近,有一家茶坊。跟现代人爱喝咖啡一样,宋朝人爱饮茶,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如同今日的咖啡馆。汴京的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我们知道,今人开酒吧,都喜欢起一个很酷玄的名字,宋朝茶坊的名字也很酷玄,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很抓眼球,很有广告效应。


绕开虹桥往前走,在靠近城门平板桥的地方,有一个撑着遮阳伞的小摊,上面摆放的货物应该是烧饼。宋朝的烧饼,品种丰富,有千层饼、月饼、炙焦金花饼、乳饼、菜饼、胡饼、牡丹饼、芙蓉饼、熟肉饼、菊花饼、梅花饼、糖饼……当时市场上还有一种胡饼,“以胡人所常食而得名也”,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馕。宋人还在胡饼上加肉,烤制成“白肉胡饼”“猪胰胡饼”,大概跟现在的比萨饼差不多。


东京城内


继续往城市方向走,进入敞开的城门之后,便是繁华如梦的东京城了。


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那可是饮食的天堂,《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百余栋楼宇房屋,可以明确认出是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四五十栋,接近半数,其中最气派的酒楼无疑要算城内的“孙羊正店”,仅“彩楼欢门”就有三层楼高。请注意“孙羊正店”这个招牌,在宋代,“正店”是指有酿酒权的豪华大酒楼。《东京梦华录》说,“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孙羊正店”应该就是这七十二大酒店之一。


这些大酒楼,“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二十四小时营业,不仅可以喝酒吃饭,还有歌伎陪酒:“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想来那“孙羊正店”里面,也有宛若神仙的美伎坐台。需要澄清的是,宋代的歌伎,只是弹奏唱曲陪酒而已,并非所谓的“性工作者”。


高级的酒楼,都使用珍贵的银器,“每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宋朝的京城人十分讲究排场,请客喝酒习惯用银器——“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其果蔬,无非精洁”。


“孙羊正店”楼下有一个说书棚,一群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听一位大胡子说书。说书是宋代兴起的街头文艺演出,构成了宋代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宋朝城市活跃着一个庞大的靠商业性演出为生的艺人群体,被称为“赶趁人”,他们在城市各个热闹的地方表演节目,“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变戏法)、胜花(魔术)、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杂技)、拨盆(杂技)、杂艺、散耍、讴唱、息器(乐器表演)、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


如果要看更专业的文艺演出,可以到瓦舍。瓦舍,又称瓦子、瓦市、瓦肆,是宋代城市的娱乐中心。瓦舍之内,设立勾栏、乐棚,勾栏中日夜表演杂剧及讲史、傀儡戏、影戏、杂技等节目,北宋后期名动一时的娱乐明星如丁仙现、王团子、张七圣等,也会到瓦舍演出。“瓦中又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叫卖旧衣服)、探博(赌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煞是热闹。不管冬夏,无论风雨,瓦舍勾栏天天有演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在这里消遣时光,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孙羊正店”的斜对面,是一个撑开大遮阳伞的小摊,挂出一个小招牌,上面写着“香饮子”三字。“香饮子”是什么?就是饮料。宋代的饮料又称为“汤”“熟水”“凉水”,相当于今日的广式凉茶。宋人以喝饮料为时尚,市场上当然有各色饮料出售。《东京梦华录》说,六月时节,汴梁的“巷陌路口、桥门市进”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


你一定会同意,在夏天喝冷饮是很惬意的事情。但你不要以为这是今人才能享受的生活,宋朝人的夏天,也是喝着爽口的冰镇饮料度过的。《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都记录了宋人在盛夏时节可以买到的各种冷饮,如“冰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雪泡豆儿水”“雪泡缩脾饮”“雪泡梅花酒”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些饮料是加冰的,可以解暑的。


“香饮子”所处之地是汴京闹市中的十字街口,,有一名小贩,一手托着一盘小吃,一手提着支架,沿街叫卖,这叫作“盘卖”。汴京的街市上,“盘卖”食品的小贩很常见,你想吃什么,随手招呼,各种小吃美食都有。《东京梦华录》收录有一份“盘卖”的小吃名单:“旋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胶枣、枣圈、桃圈、核桃、肉牙枣、海红嘉庆子、林檎旋乌李、李子旋樱桃、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河阴石榴、河阳查子、查条、沙苑榅桲、回马孛萄、西川乳糖、狮子糖、霜蜂儿、橄榄、温柑、绵枨金橘、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头干、芭蕉干、人面子、马览子、榛子、榧子、虾具之类”。光看名字就惹人食指大动。而且,这些“盘卖”小吃的商贩,也挺讲究卫生:“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甚至大冬天与深夜时分,街上都有商贩“盘卖”:“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你别小瞧这种现在看来似乎毫不起眼的“夜市”。在中国社会史上,夜市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唐代及之前,城市实行宵禁制度,不可能有夜市,到了宋代,宵禁之制才被突破,城市中彻夜灯火通明,市民有了夜生活,夜市才可能形成。


《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朝城市,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酒楼歌馆遍设,招牌幡幌满街,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充满市井生活气息。感谢张择端留下一幅《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在时隔千年之后,仍然可以通过这幅长卷,真切观察一下城市的生动风貌,感受她的如梦繁华。


附: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长卷欣赏(把手机横过来看即可)

清摹本欣赏







看累了?再转一下手机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