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 古地图中的《清明上河图》线索

2023-05-10 14:56:27

《清明上河图》的河流一向被认为是汴河,事实上,汴河并不符合历史真相,导致图景无法和文献及考古成果相对应。图上所绘,应是穿越汴京城北的第二大漕河——五丈河,图上的城门,是善利陆门,那座著名的大拱桥,也不是虹桥,而叫小横桥。据考古资料和谷歌地图,我们甚至可以锁定《清明上河图》的原址,即今天的铁牛村附近。

作 者:吴 斌

《清明上河图》是最出名的中国古代绘画,近60年来,学者们对真本进行了全面研究,其中,对图中河流和城门的判断,是热点所在。

传统的观点,是据卷后五位金代人题跋,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京东南部的汴河出城水门一带,但考察图景,没有一处可以与实景及文献对应。笔者重新翻检史料,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更可能是指当时流经汴京的另一条漕河——广济河(又名五丈河),“上河”是汴京地区对它的俗称,也就是说,“上河”是河名。

《清明上河图》卷后的金人题跋,离北宋灭亡已有60多年,言中的“汴河”恐是个人揣度。早有学者指出,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可以排除汴河的可能,“自汴流堙定,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襄邑,河底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由于泥沙淤积,汴河在北宋是条悬河,而《清明上河图》中的漕河,不见高堤痕迹。

作为辅助证据,我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景德四图》中,看到有一段“舆驾观汴涨”,画的是宋真宗视察汴堤的情景。图中汴堤与《清明上河图》的河岸完全不同。

根据文献,北宋时汴京不止汴河一条漕河,还有蔡河、金水河和广济河,史称“漕运四渠”。据元刻《事林广记》中的汴京地图,从城东流出的漕河,除汴河外,惟有城北的广济河。广济河,因宽五丈,又得名五丈河,可“岁漕百余万石”,是汴京第二大漕河,担负着从山东一带运粮的重任,《清明上河图》的图景与这条河倒是可以对得上。


关于“上河”两字的含义,历来争论不休,如果确立了“五丈河”,我们就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新说法来解释,古人以北为上,站在汴京城里,“上河”即为北边之河。

《宋史》云:“广济河,上曰咸丰,下曰善利,旧名咸通,上南门曰永顺”。其意是说,广济河的入城水门叫咸丰门,出城水门叫善利门,善利门旧称咸通门,咸丰门南面有永顺门。八十年代,咸丰门被考古发掘,位于西城墙的北部。

宋代的城市,会在水行门旁再开一座陆行门,上文提到的永顺门,即是和咸丰水门配套的陆行门。陆行门不比正城门,规模较小,在南宋《平江图碑》中,就刻有这样的水门和陆门,两门之外,在护龙河和入城河上,还架设桥梁便于通行。这种样式和《清明上河图》如出一辙。


关于汴京东北的善利门,宋代汪藻《靖康要录》记载,靖康二年二月三十日,“是日风雨至夜大作,城中什物并般出京北善利门”,既然能搬运“什物”,可见,善利水门有一座配套的陆行门,我们可称之为“善利陆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又云:“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自新曹门北入京,河上有桥五:东去曰小横桥,次曰广备桥,次曰蔡市桥,次曰青晖桥、染院桥”。在《清明上河图》中,五丈河自城墙外的北部而来,转向流东,张择端其实并未画善利水门。

结合《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清明上河图》的城门要么是新曹门,要么是“善利陆门”。幸运的是,新曹门遗址已经被考古发掘,是一座朝南偏开的瓮城,图中城门既非瓮城,就只能是“善利陆门”了。而图上著名的“虹桥”,按照五丈河上桥梁的排序,真正的名字应该是“小横桥”。


目前,北宋汴京外城墙的走向已经大致探明,据考古资料和谷歌地图,自新曹门遗址至外城东北角大约有2600,姑取中值1300,善利门遗址应该大致位于新曹门遗址以北1300的城墙处,大约在铁牛村和兴隆屯村之间、东京大道以东的区域。小横桥在善利陆门以东不远处,可能在千米之内。

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wy2010bbs
投稿和版权合作信箱:wy2010bbs@163.com
网址:www.wy2010.com

版权说明:

武英微信带期号的文章,均为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订阅办法:
一、点标题下方”武英书画”链接加关注。
二、进入通信录,公众号,点右上角加号,搜索“武英书画”或“wy2010bbs"。
三、扫描以下二维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