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是什么?

2023-05-18 23:00:13



文 | 陈贤江


“古风的演唱会都开到五棵松了!”


前不久跟一位业内朋友闲聊,聊到“古风”,他如此惊叹道。之所以提到古风,是因为我俩聊到某音乐平台卖掉之前,一度把“古风”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古风站”,并力推各种“古风”作品和演出。


该音乐平台选择力推“古风”是有理由的。在除了神曲、鲜肉之外,音乐还没有什么哪种“类型”像“古风”这么有活力。在主流对于“古风”仍然报道甚少的情况下,古风圈已经自己把自己做成了一个不小的生意。




2014年,诗画Kteam组织的“肆季轮回”古风演唱会在北京五棵松的“万事达中心”(现在是乐视体育生态中心)举办,相关众筹项目以978%的支持率成功完成。


2015年,。2016年他们还将会在鸟巢举办音乐会。



i2star组合演绎《礼仪之邦》


据各方媒体报道,脱胎于墨明棋妙音乐团队的米漫传媒已经获得创新工场、君联资本等数千万的投资。


更有甚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风女团,号称A轮估值2亿。


其实,早在2013年,“古风”已经出现了上升的势头。古风音乐节在南京等地出现,在主流歌手的专辑销量普遍惨淡的同时,古风的专辑却卖的不错。只不过,直到2014年3月21日,霍尊携“古风作品”《卷珠帘》获得《中国好歌曲》第一季冠军《中国好歌曲》,“古风”才第一次真正进入主流视野。


“古风”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如此悄然壮大?它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请往下看。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原来这叫“古风”?


我第一次接触“古风”,是在5sing的办公室里。我当时在酷狗供职,跟5sing的同事一起开会,听他们说,5sing最火的是“古风”,还放了两首歌听,都是“墨明棋妙”团队做的。


“古风”在5sing有多火?说当时5sing的同事言必称古风一点都不夸张。有个同事告诉我说他们跟一个古风音乐节有合作,正好我那年也在筹办一个音乐节,于是好奇地打听那个音乐节的规模和门票销售情况,得到的答案是“几千人,票快卖完了”。


当时我就震惊了,一种从来没听说过的“风格”,竟然如此火爆。出于好奇,我后来另外找时间听了一下5sing上比较红的古风歌曲。



5sing众筹的成功案例全是“古风”


单从作品本身,我完全没有办法判断“古风”为什么会火。


不像许嵩、徐良和汪苏泷,同样是在悄悄流行,但他们早年的作品有比较明显的“周杰伦痕迹”,我们可以判断,在周杰伦和“中国风”风靡全国的年代,他们搭一趟顺风车。(相关阅读:如何正确看待“许嵩现象”?


“古风”很中国,却并非“中国风”。如很多古风爱好者强调的,古风作品在创作上尽可能地不碰R&B这种“舶来品”。而大多数中国风,都是五声音阶+仿古歌词+R&B。不过,至少在填词上,“中国风”和“古风”在歌词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古风的歌词更加古色古香、刀光剑影、浓墨重彩。


而在旋律上,“古风”,或者确切的说我早年听的那些“古风”作品,有着比较明显的游戏音乐和动漫音乐的影子,哪怕在乐器上,大量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如果你经常玩游戏、看动漫或者听日本流行音乐,能很快识别出其中的“套路”。——不信你听听王菲的《Eye On Me》,特别是2:40那段,跟很多的古风作品异曲同工。



原来这就是“古风”?错!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古风”并不是这样


梁欢早前撕“古风圈”,。




那么,窦唯这首《潸何吊》算“古风”吗?你看,这首歌,歌名用到了生僻字“潸”(shān),曲子也以古琴为主体,正是古风圈所极力“推崇”的。


但是,个人认为《潸何吊》不能算“古风”,因为,“古风”并不是一种音乐风格,而是一个“亚文化社群”,撇开“古风”背后的亚文化构架单纯聊音乐是不对的。


那么,“古风”到底是什么?


先来看一张图。



上图是我根据个人理解做一个“古风”大致的形成过程。(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古风最早的形成,大概就是一群ACGN爱好者,因为喜欢游戏、动漫音乐,翻唱和二次创作,同时受到剑侠游戏和玄幻小说潮流的影响,歌词大量模仿古诗词(我相信其中也有“中国风”的影响),曲子则多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游戏音乐很多都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加上经常一起聚会,从COSPLAY游戏中的剑侠形象到崇尚汉服打扮,逐渐形成了“古风社群”。


当我们聊古风的时候,是不应该剥离社群性而去单聊音乐性,因为“古风”的音乐性也是由其社群性决定的。虽然古风圈有人也觉得“古风”是一个独立的音乐类型,但到目前为止,古风作品跟其他作品更多是重合,并没有太多独创性。


有的古风作品可以归入民乐,有的可以归入世界音乐,有的可以归入New Age,更多的古风作品仍然是流行音乐。




所以“古风圈”有人给古风想了个英文名,Chinese-Pop。这就有点尴尬了,什么样的音乐算Chinese?只有传统乐器编曲的才算?当代中国的电子音乐、说唱音乐都不算中国的流行音乐?而且,古风跟日本音乐有很深的渊源。


当年《卷珠帘》就被质疑“抄袭”,抄袭未必,但早年的古风作品确实受日本音乐影响很深。


来看看圈内人怎么说的吧。下面这一段文字摘自知乎,作者是原创音乐团体、古风社团“汐音社”社长。


作者:超级小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44140/answer/596289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么我先来讲讲网络古风的起源。

  • 网络古风音乐起源于同人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具有高参与性。同人其实是个日本舶来的词,是对某个事物的同好的意思。同好的对象,大多是各种ACGN题材,并且以国外的内容为主。同好者们为喜欢的对象创作小说、绘制插画和漫画、进行Cosplay,填词并翻唱歌曲等,这是一种同好者之间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 在音乐方面,同人开始翻唱喜欢的动画的主题和片尾曲,也有人重填中文词再翻唱。这种仅仅停留在翻唱层面的玩法,虽然产生了一些小众圈子较有知名度的歌手,但还不足以受到主流人群的重视。(在日本,未经授权发布翻唱作品是侵权的)。

  • 国产ACGN题材也是同人的对象,最初有人对《仙剑》等国产仙侠游戏的配乐填词并翻唱,这类作品可以说是网络古风音乐的早期形态。(如大家都知道的董贞、心然等人,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歌手,董贞也曾一度表示自己演唱的是仙侠歌曲)。

  • 在同人翻唱的同时,一些音乐人也出于爱好进行了同人歌曲的改编和创作,国外与国内ACGN题材均有覆盖。其中国产仙侠ACGN题材的同人音乐作品,因其表象更具民族特色,题材更具有文化认同感,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

  • 最后,这种仙侠ACGN题材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合流,就诞生了如今的网络古风音乐。


如果一定要给“古风”起一个英文名,我觉得叫Ancient-China Pop比较合适,简称AC-Pop,是不是挺二次元的?(想想A站)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跳不出的“二次元”


前文提到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就是通常所说的“二次元”,


“二次元”在ACGN中指的是“架空”和“虚构”。虽然主流媒体都喜欢说“二次元”是亚文化,但基于二次元的游戏和小说改编的“仙侠剧”近年来在主流市场上却异常火爆,火爆到都“不得不”出手了。


如果会觉得“二次元”太陌生,分成动漫、游戏和小说,就容易理解多了。


近年来,中国的动漫、游戏和小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动漫市场虽然远不如日本,但近年来都是稳步提升。2014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2014年,中国游戏市场的销售收入也突破千亿。




而在网络文学方面,《花千骨》、《琅琊榜》和《诛仙》等玄幻、仙侠小说改编的玄幻剧、仙侠剧都非常火爆。



根据企鹅智酷的调查,玄幻、奇幻、穿越、架空、武侠、仙侠等题材的网络小说深受95后和非95后用户欢迎


联系ACGN文化圈的火爆,我们对于“古风”的异军突起大概就不会惊讶了,古风跟动漫、仙侠游戏和玄幻、仙侠小说是息息相关的。


而且,“古风”跟其他二次元文化一样,都有着一个高粘度的社群。


“古风”的社群性之强是其他音乐类型所难以比拟的。


1.古风的网络化程度非常高:从古风圈都用网名就可见一斑。

2.古风的作品创作多采用“众包”模式:很多作品都是由“社群”合作完成。墨明棋妙团队的创作方式最为典型。“众包”反过来也强化了社群性。

3.“众包”的基础是古风圈音乐创作的参与度很高:有大量的古风迷逐渐变成音乐玩家,然后开始参与古风创作。

4.参与度高的原因也是因为古风有着非常社群化的活动机制:COSPLAY、读诗会、音乐会、各种社等。

也因为这样,“古风”只能在二次元中生存,也必须依赖“二次元”体系生存。一个人如果不喜欢ACGN,他也难理解并热爱“古风”,同理,“古风”如果只是一种音乐类型,脱离社群而独立存在,它也不可能发展成现在这样。


对于资本而言,古风值钱的地方在于背后的二次元社群,而非音乐。音乐在“古风”中扮演的角色主要不是产品,更像是串联社群的一根线。


可是,光有线还不行。就像人一样,有了骨骼不够,还得有“灵魂”。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古”就一个字


“风格”是亚文化族群的“灵魂”和“语言”。


借助“风格”,亚文化族群可以借此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活动机制和对话逻辑。


“古风”同样如此,而且更加明显。


从名字上已经说明一切了。“古风”的“风”就是风格,就是Style,而“古风”这个亚文化体系就是是一个围绕“古”的风格和Style来建构的。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古”字,原文撒布在ACGN大圈里的古风同人们逐渐从各自原来的圈子里走出来,然后聚合到一起,以“古”为镜,结“古”记事,击“古”传花,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古风圈”。


与其他的圈子一样,“古风圈”也有自己的壁垒。这个壁垒还是一个“古”字。想要加入这个圈子,是有一定门槛的,你除了要有兴趣之外,还要花精力去学“古”,不然你就没有办法与圈内的人对上话,对不上话,你就没有办法融入社群。



曾经出演周星驰影片《长江七号》的徐娇是“二次元”圈里的名人,她多次身着汉服在国外著名景点拍照。她算古风吗?有人会告诉你,汉服圈和古风圈也不是一个圈。


一旦进入圈子,你就会有很强烈的身份认同。古风圈的身份认同可能会更加强烈一点,因为除了同好身份,还包括民族身份和知识身份。后俩者会给古风圈带来一定的优越感——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中华正统”。


也因为如此,“古风圈”看到了进入主流的可能性。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

“古风”变“国风”?


仔细浏览近期“古风”的相关报道,你会发现,“古风”正在变成“国风”。


在今年五月底的一篇新闻稿件上,我们看到米漫传媒创始人(同时也是“墨明棋妙”创始人之一)桂震宇说:“……相信今年在鸟巢举办的‘心时纪’大型国风主题演唱会,不会是终点,而是我们成立天下第一国风联盟之后的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会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将国风文化继续发展下去。”


而且,以前的古风音乐节,现在改叫“国风动漫音乐节”。





从“古风”到“国风”,可以看做是资本对亚文化的一种“收编”。这也是亚文化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显然,“国风”比“古风”更大众化、更容易获得广泛认同,更符合国家战略,也更值钱。


不只是“国风”,原来做民谣的十三月改做“新乐府”(传统戏曲和现代音乐的融合)之后,也获得了资本和政策的支持。


当然,“国风”的受众要比“新乐府”大很多。“2015年,中国核心二次元用户已经接近一亿,泛二次元用户接近两亿,二次元用户总人数近三亿。”这三亿人都是“国风”可以争取的对象。而且,随着ACGN的继续发展,二次元用户会越来越多,甚至有可能成为主流,到时候“国风”就不再是“亚文化”。


相关阅读

美国也有“古风”




中国有“古风”,美国也有。美国的“古风”叫Afro-Punk,字面意思是“非洲朋克”,但实际上其内涵要远大于朋克,最初是指代具有朋克精神的反叛黑人歌手、乐队,其中当然包括黑人朋克乐队,比如Bad Brains。


古风和Afropunk的相似之处在于:


1.两者都喜欢“追根溯源”:古风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Afro-Punk则是召唤非洲祖先之魂。

2.两者都是21世纪兴起的亚文化:古风是2007年左右开始出现,Afro-Punk则是2004年。

3.两者都有很强的社群性:都有自己的社区、根据地和音乐节。

4.两者在服饰上都崇尚民族传统:古风是汉服,Afro-Punk是非洲民族服饰。

5.两者都是新“热点”。古风的故事已经说得很多了,Afro-Punk已经成为美国新兴的时尚文化。


关于Afro-Punk的故事,建议读读这篇:朋克的“黑”历史 


(点击图片阅读)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卷珠帘》是比中国风更扯淡的古风。


如今看起来,可谓肤浅、幼稚且偏激。


我也不敢说新写的这篇不肤浅、不幼稚、不偏激,我只是尝试捋一捋我对于“古风”的新认识。


年轻人的文化越来越难以“理解”,因为孵化的渠道越来越不传统了,渠道壁垒也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难用传统的思维去判断很多新生事物。


古风就是其中一例。对于普通人来说,二次元的渠道壁垒(或者叫次元壁)是高厚硬的,无论是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破壁都不容易。


不过,今年以来,次元壁一直在被突破。先是V家,现在又轮到古风。


关于V家,可以读读这篇:李宇春撞破了一个神奇的市场,《普通DISCO》的故事并不普通 ,这是我第一次试图了解二次元文化。


Anyway,“二次元”正在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若干年前,提到“二次元”还有种“非主流”的意思,如今已经见怪不怪了——孩子们哪个不是抱着动漫、游戏、小说长大的?


连我这个80后都是看日本动漫长大的,现在的孩子们只会更甚。


不过,不是那个圈子的人还是不容易理解“古风”是什么。我试图去了解,去观察,去解读,却并不确定自己是对是错。


我唯一肯定的是现在的我已经比两年前多懂一点“古风”了。


希望以后会更懂。






陈贤江

新音乐产业观察创办人


新音乐产业观察(微信号:takoff )独家稿件,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