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的历史密码

2023-05-10 14:56:27


关于清明最著名的诗,自然是唐代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最著名的画作,应该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


画作繁华而热烈,诗歌悲愁而清寒,构成了清明这个节气的双重情感基调——慎终追远,去思考生死;踏青而歌,去享受当下。


今天,就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去感应历史的密码。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通过对都城汴梁汴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刻画,将一派繁华宏大、安居乐业的生活荣景,无比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千年前的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在汴河边上。北宋的时候,汴京差不多有170万人口。同时期西亚的巴格达只不过30万人。汴京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一个国际化的大都会。


在这幅人尽皆知的画作中,还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反映当年时代特征的密码,即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先让我们来探究一二。


密码1:送外卖



看,这是酒店的伙计,不知正往谁家送外卖。


宋朝时候就有送外卖吗?没错,当时的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


汴京餐饮业极为发达,“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密码2:乘轿子



《清明上河图》上,乘驴、乘马的人比乘坐轿子的要多。


宋人出行,习惯坐马,不习惯乘轿。


北宋士人以乘轿为耻,因为他们认为,轿子“以人代畜”,乃是对人的尊严的侮辱。可见宋人的价值观,极富人道主义精神。


密码3:卖饮料



这个路边摊,挂着一个招牌,上写“香饮子”。


“香饮子”是什么?就是饮料。


宋人以喝饮料为时尚,市场上当然就有各色饮料出售。如果是六月天,还有冷饮消暑。


《东京梦华录》说,六月时节,汴梁的“巷陌路口、桥门市进”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

 

密码4:测风仪



在虹桥四角,立有四根木杆,每根木杆顶上都有一个鸟形之物。


这是什么?这叫做“五两”,因为是五两重的鸡毛所制。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古代的测风仪。


只要看鸟头朝向哪个方向,便可知道风向。

 
密码5:茶坊



这是汴河边的一间茶坊。


就跟现代人爱喝咖啡一样,宋朝人爱饮茶,宋代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如同今日的咖啡馆。


这些茶坊名字非常有个性,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


名字都起得很酷,很抓眼球,很有广告效应。

 

密码6:灯箱广告



虹桥附近的这家“脚店”,是一家酒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


“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灯箱广告在现代商业社会不过是寻常事物,但许多人未必知道宋朝已出现了灯箱广告的形式。


今日在日本、韩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广告,古香古色,别有风味。

 
密码7:客店



这块“久住王员外家”的招牌,是做什么生意的?是宋朝的客店。


“久住”是宋时旅店业的常用语,这家旅店大概是一个王姓富户开设的,因此叫做“久住王员外家”。


北宋汴京流动人口繁多,自然是客店如云。《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第三条甜水巷,以东熙熙楼客店,都下着数”。

 

密码8:鲜花



这个小摊,看起来好像是在卖花。


宋朝市民以插花为生活时尚,汴京的春天,“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棠棣香木,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开,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今日的城市“小资”大概也莫过于此。

 

密码9:小夫妻



在“孙羊正店”大门前,有一对小夫妻正在买花,小娇妻亲昵地将她的胳膊搭到丈夫的肩膀上,跟现代情侣没啥区别。


另有一首宋代民间女子写的诗词为证:“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小夫妻出门看花灯,是手牵手的。


从“孙羊正店”门口经过的一顶轿子,轿夫的眼睛盯着这对亲昵的小夫妻看,结果路都走弯了。


密码10:税务所



在城门前面右手边的三开间是一栋没有招牌的房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提出这可能是税务所。


门口放着一些等着上税的货,屋内的税官坐在桌子前登记,他的身后有一张名人书法的屏风。


密码11:香药铺
    
《清明上河图》中还画有香药铺。


在宋代香药应用很广,平时它被用于祭神、礼佛、拜祖先等各类宗教祭祀活动,每年香药院的收入就是50万贯。


北宋海外贸易就叫做“香药贸易”。


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船上发现了很多儒香、龙脑香、檀香、沉香等达4000斤。香料和茶、盐、白矾在宋代都是奢侈品,带来了大量的利润,都要专卖。


图像是有历史密码的,只有当时的人们才能够读懂。远隔千百年的我们,也只能用今天的生活经验去解读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图像。


陈寅恪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因为宋代在丝、茶、造纸、造船、烧瓷、纺织、漆器、农业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教育普及,文风大盛。《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最推崇的就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里面呈现出空间、秩序及与自然的融合。 


【所画时节是否为清明仍存争议】


说起《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普遍的观点认为,张择端画的是“清明节气”,此时节要去祖先坟前扫墓,由于是休息的日子,还有很多人逛市集。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前辈如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杨伯达等人皆主“清明时节说”。


1981年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认为画中所绘当为秋景。作为回应,周宝珠在专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中论证“清明时节说”的合理性,驳斥了“秋景说”:

 

  •  “秋景说”提出在画中有切开的西瓜,而清明时节开封是不可能有西瓜的。周宝珠则指出北宋时期中原和江南地区尚未种植西瓜,图中所画当为饼类或冬瓜。


  •  “秋景说”提出图中拿扇子的有十余人,证明不是北国春寒的清明,当有几分“秋老虎”的余热。周宝珠则引陈元靓《岁时杂记 》云:“都城寒食,大纵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迩也。”指出清明时节临近夏日,市民利用扇子蒲博(赌博之类的游戏)正是推销扇子的一种方式。


  •  “秋景说”认为图中画有一面悬挂写有“新酒”的酒旗,这正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中秋前后,诸店皆卖新酒”的习俗一致。周宝珠指出宋人喝新酒、卖新酒的日子特别多, 不独秋天才有新酒。


  •  “秋景说”认为图中市郊部分农场中场内空空,只放着三个带架的石磙,看样子好像刚打过秋庄稼,这有“报秋成”之意。周宝珠则认为若是“报秋成”,场内绝不会仅三个石磙,农家场上应当是堆得满满的。空荡的场地恰恰证明清明前后,场上堆放的柴草已经用完 ,如果不是用过未取,那就是重新安好,用以夏季碾场。


  • 周宝珠还对图中 170 多棵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许多柳树已吐嫩绿,部分杂树有的刚吐嫩芽,有的还是光秃秃的,正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色。


 “春景说”和“秋景说”的支持者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海外学者瓦莱丽·韩森及刘和平标新立异,提出“四季景色说”,认为该画不能归结于某一个具体季节,而是从春到冬四个季节。




好了,惊喜来了!请把手机横过来看哦——




部分内容综合自文汇报、文汇学人和文学报等微信号,转载请注明《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