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回忆《知青上河图》十六

2023-05-10 14:56:27

纪实回忆《知青上河图》

——40个知青的真实芳华岁月


         文/   裴宜广



16、人生如梦之火车站历险记



       书接上回

       游泳池边和众民兵一番斗智斗勇之后,大家终以一纸检讨而全身而退。

       心有余悸的我们顶着夜色,来到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回林场。 

       闹腾了一天,水米未进的我们饥肠碌碌。可因为囊空如洗,大家只得干咽唾沫忍着。


       正在这时,一列货车进了站。不知是哪位有心的兄弟侦察了一番,回来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

       这列火车上运的有西瓜!


        河南地处中原,沙土地多,适宜种植西瓜。当年以“脆沙瓤”著称的开封“汴梁西瓜”全国闻名。豫东地区的西瓜种植也很普遍,但品质较“汴梁西瓜”稍差一些。因此,河南是西瓜的主要输出省份。每年夏季西瓜收获季节,都要用火车向全国各地运送西瓜。

       八九十年代后,反季节的海南西瓜面世并风靡,那就是后话了。 


       言归正传。

       众知青一听到“车上有西瓜”这一重大利好,立刻来了精神。


       行动!

       就在大家胡吃海塞,大快朵熙时,把风的弟兄轻喝一声:“来人了!散开”!众人闻声后或顾不上抹嘴,或顾不上咽下嘴里的西瓜,一个个或鹞子翻身,或连滚带爬,眨眼间消失在夜幕中。


        我和几个兄弟狂奔一段后,打探到四下无人,就大摇大摆回到了火车站候车室。

       我们一边找地方坐下休息,一边询问弟兄们可都平安。

       大家粗略清点,基本到齐。就是有个崔姓兄弟好象跑散了,还没见到。

       就在大家商量着出去找时,就听外边乱哄哄一阵鼓噪,有人在问答对话,说是民兵抓到了偷西瓜的贼,正在游街示众。


       我们一听,坏了,肯定是我们那崔姓同学遇到不测了。

       大家抢出门来一看,果然如此!

       只见站台远处,在几个火车站民兵的押送下,我们那个崔姓同学正怀抱着一个硕大的西瓜在游街示众呢。

      (那年代的西瓜不象现在,兴的是个头小,皮薄。那时侯全是皮厚个大,一个西瓜动辄二三十斤)。

       我们那崔姓同学个头不到一米六,体重百十斤,又小又弱,怀里再抱个几十斤重的西瓜。在昏黄的灯光下,几乎看不见人,只看见一个大西瓜在自由运动,跟动漫似的。


       看到这一幕,我们是又好笑,又可怜,又生气。

       我们立即迎了上去,拦住了那几个车站的民兵。

       “你们为什么让他游街?” 

       “他偷火车上的西瓜。” 

       “他偷西瓜不对,可以批评,但不能让他游街啊”。 

       “抓住小偷就要游街!” 

       “他不是小偷,他是饿的实在受不了了。他是个知青,你们不能这样对待知青”。

       “知青怎么了,知青也不能偷瓜” 。

       “偷瓜不对,但不能游街,马上放了!”

       “不能放!” 

       “不放不行!” 

       “你们想干什么?” 

       “我们想要你们放人!”

        “你们想闹事?!” 

       “我们不想闹事,但不放人就是不行!” 

       看到我们人多势众口气硬,几个民兵小声嘀咕了一阵后说:“那就到车站民兵值班室解决吧”。


        一众人等一起来到了民兵值班室。

       民兵们带着崔姓同学进了屋子,让我们在外面等消息。

       过了片刻,一个民兵开门出来说:“你们回去吧,我们领导定了,让他在这里劳动半个月,你们回去送15斤粮票,20块钱过来”。 

       我们一听炸了。

       怎么回事?游街还不算,还要劳动改造?!


       这个所谓的“劳动"我们听说过,那是每天抬石子,修铁路,一天三顿吃窝窝头,喝白菜汤,连劳改犯都不如。

       崔姓同学体质弱小,这半个月还不要了他的命呀。

       “不行!”“我们不同意!!”

       大家群情激愤,嚷成一片。

       那个民兵见我们反弹强烈,赶紧回屋关上了门,我们则在外面继续喊着。


       稍许,门又开了,这次出来的是位瘦高挑的中年人。

       他威严的喝到:“不许吵!我是这里的负责人。你们赶快回去拿钱,拿粮票来!” 

       “我们不同意,你们不能这样对待知青!”

       我们也不示弱。

       “不要乱嚷嚷!做了错事你们还有理了?谁不同意?嗯?!谁不同意?谁不同意就当代表进来说!” 

       此话一出,还真把我们镇住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间没了主意,纷乱的场面一时变的鸦雀无声,有人下意识地低下了头,还退了退身儿。


       首先,我们意识到,当“代表“是有风险的。革命战争的故事、的电影我们看的多了,“枪打出头鸟,抓就抓代表",这个套路我们懂得。

       其次,崔姓同学平时与我们交往不太深,万一为他栽了,有些不值。

       可转念一想,那也不能眼看着把他扔在这里呀,这还叫哥们兄弟吗?这要是传到江湖上别的知青们耳朵里去不丢人吗!


       哎!罢,罢,罢!


       “怎么样?谁当代表?没人当?没人当就赶快回去拿钱拿粮票去!”。

看到我们没敢回应,瘦高挑中年人语气中充满不屑,说着话转过身就要回屋去。 

       没等他话音落地,人群中传出一声气满丹田的大喊:

       “我当代表”!


       这一嗓子是我喊的。

       “谁当”?

       瘦高挑中年人一愣,已经转过去的身子扭了回来,探身在人群中搜寻着,心中一定在暗想,这是哪个愣头青。

       弟兄们的目光也齐刷刷地转向我。

       我昂首正色,口气坚定的重复道:“我当代表”!

       看见有人伸了头,一个兄弟也跟着大喊了一声:“我也当”。

       另一兄弟也喊到:“也算我一个”。

       这第三个要当代表的就是“两把菜刀”中的另一个主人公。


       说书的话长,真事的时间短。这一切都是瞬间发生的。 


      ,怀着义气、勇气(某些人眼中的傻气),在弟兄们近乎送别的眼神中走进了民兵值班室。


       话说当时报名当知青代表和火车站的民兵谈判,保我们那瘦小赢弱的兄弟,全凭一股仗义之气。

       前面说过,在当年,铁路上抓住违章乱纪,够不上法律处置的,通通施以惩罚性劳动教育,即修铁路。

       劳动是每天从早干到黑,主要是抬石子。

       三顿饭都是俩窝头一碗白菜汤,甭说半个月,一个星期就能扒人一层皮 。

       遭罪不说,人也丢不起呀,"啊,桃园关的不了了之,天天牛B烘烘的,偷西瓜,还让抓住了,还让整去修铁路了",这传到江湖上多丢人呐。


       可咱不是为了救人吗?如果真的象民兵说的,谁愿意替换可以替换,咱也换了!别看咱不是团支部的,不是队委会的,可咱是"自然头"\"无冕王"啊。

       再说就咱这块头,这体格,十天半月的每问题!


       说话间,我和另外两个仗义兄弟代表进了民兵值班室。

       屋内灯光昏黄,墙角处,我那瘦小兄弟蹲在硕大的西瓜旁边。

       几个民兵横眉立目,抱臂叉腰站在四厢。

       瘦高挑中年人面无表情地坐在办公桌旁。

       我们只觉着身心被肃杀的气氛拧压得一阵阵发紧。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在心中给自己打气,依旧保持着轩昂的气宇。

       在这个关键时刻,就看谁绷得住了。


       可能是故意沉默了片刻,杀了杀我们的锐气后,中年人缓缓开了口,但口气冷峻,

       "为什么偷西瓜?"  

       我们深吸了一口气,尽量平缓地回答道,

       "饿,没吃饭"。

       对方口气依然冷峻,

       "为什么没吃饭"? 

       我们依然平缓,

       "没钱"。

       "没钱就偷瓜?这是铁路物资,知道吗?偷抢铁路物资是犯法的"!

       对方拍着桌子喝斥。

       "知道了,我们错了,我们今后改"。

       我们态度诚恳,不卑不亢。

       停了那么十几秒钟,瘦高挑中年人的面色逐渐温和了些,口气也缓和下来,

       "哪个县的?" 

       "宁陵的"。

       "哪个公社?" 

       "柳河"。

       "家是哪儿的"?

       "开封"。

       "开、开封?!" 

       中年人身子往起一探,面露惊喜之色,

       "开封哪儿的"?

       "开封市的,化肥厂,十一化建公司"。

       中年人脸上乐开了花,

       "哎呀,老乡!老乡啊!"

       “老乡?你也是开封的?开封哪儿的?“

       我们也一楞。


       "我老家也是开封市的,铁塔街的。我父亲早年修铁路来的商丘,我是在商丘出生的,小时候回过开封,后来老人都没有了(注:指去世了),有二十年没有回去了,开封,开封现在咋样啊,不错吧?"。 

       瘦高挑中年人被突如其来的激动刺激的有点近乎失态。


       我们也被这突然的喜悦搞蒙了。

       老乡?开封老乡?没事了?

       哈哈! 


       都说柳暗花明,但这也暗的太急,明的太快了。

       难道世事命运就是这样如过山车一般?

       此时屋内已乐成一团,洋溢着工农团结、百姓友谊、老乡温馨、把手言欢的气氛中。 

       中年人一口一个小老乡,小兄弟。

       我们一口一个老乡师傅,师傅老乡。

       他向我们打听家乡的变化,我们询问他在他乡的生活,全忘了门外还有一帮提心吊胆手足无措抓耳挠腮的弟兄。


       后话就不罗嗦了。临了真可谓"依依惜别"。老刘(瘦高挑中年人姓刘)连声嘱咐:",吃饭管饱"。


       40多年了,啥时想起这事,眼前就浮现出自由运动的大西瓜,浮现出老刘那惊喜的神色。


       开封,

       家乡,

       老乡,

       开封!

       家乡!

       老乡!



裴宜广,男,1955年出生。开封诗歌朗诵协会会员,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大专学历,当过二年知青,当过五年兵,经过三年商,当过三十一年工人。酷爱文学艺术体育。热爱读书写作朗诵。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