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惊人细节:宋代中医药繁华景象

2023-05-10 14:56:27

清明节到啦 大家有没有出去踏青呢

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一张

与清明节有关的名画——

《清明上河图》


其实《清明上河图》名字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气,此画描绘的是北宋时期人们在清明节时的活动; 二、认为清明其实是表示太平盛世,世事清明的意思; 三、认为清明指的其实是地名,据考证,当年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外共分一百三十六坊,在东水门地区的一个坊就叫清明坊。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典型的北宋风俗画作品,生动再现了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繁荣景象。在这幅出神入化的巨幅画卷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作者高超的画技和北宋年间熙熙攘攘的都市风光,还可以欣赏到反映宋代中医药事业的珍贵画面。


《清明上河图》中涉及药铺、走方医、诊所、中药经营等各类医药经营形式。今天,和小编一起穿越到宋代,来一次中医药旅游吧。




宋代中医正骨科繁荣发展


当时汴梁城街道宽阔整洁,路旁树木葱郁,一些庭院百花盛开,环境优雅,不失中华古都特有的文明卫生景象。

1

画中可以看到有内科、儿科、骨伤科、祝由科等,分科渐趋精细。有中医诊所三处,两处是小儿科,反映当时小儿科诊疗水平颇高,处于鼎盛时期。其中四眼井旁有一家临街的店铺,门上高悬“赵太丞家”横匾,门旁对联留有“五劳六损”四字,招牌上大书“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其旁边的幡上还可见到“口理小儿贫不计利”的字样,室内柜台旁一医者正聚精会神地给一妇人怀中的小孩诊病。



“丞”是宋太府寺所属药局(具有商业性质)领导助手,兼管医药。“五劳六损”是一般内伤外感病的统称。这个赵太丞大概是位擅长儿科、内科的医官,热心行医,注重医德,深明“医乃仁术”之理,故才能做到“贫不计利”。



画中有一处显眼的临街诊所,挂着“专门接骨”的招牌,说明宋代时外科、伤科已经分开,有了专门的接骨医生。门前有两位头顶斗笠者在徘徊,其中一人打算进入,真实表现了初诊者的心理活动;街道上有人背着一个大汉,正在向行人询问,行人显然是在给求医者指点就医处所。


 

在画中,街道僻静处的一个小院的门旁写着“祝由科”几个字。“祝由”是古代祈祷治病方法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后世称用咒符禳病的为祝由科。它虽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借助于一些药物进行治疗,看来有些类似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治疗。


中药经营


《清明上河图》还反映了中药的经营情况。


图中接骨医家屋旁有家药铺,有“家大口堂”药店,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药剂”八字依稀可辨,店内两人站柜台外,院内买药人牵着驮药的驴子正要离去,门前一人正从车上搬着刚进的药材。由清代画院藏本上还可见到“人参,本堂葵兑川广地道药材”等,可以看出宋代医疗和药材经营是在同一机构中,医生多为坐堂应诊,药店除卖药外,还兼营药物中转、兑药材,促进南北方药材交换和流通。也可见当时在对待药物品质上,讲究药材地道,注重产地选择,四川、两广的药材以质好、量多而闻名于世,至今仍为医药界所公认。 


图中还画有一药店伙计端坐凳上,脚踩碾槽,加工中药。碾槽现仍是传统中药房必备的常用工具。宋朝政府对药铺炮制熟药、成药的成分、剂量、方法有一些规定,各药店必须依“法”来炮制药材,配制成药。这一措施不仅可以保证药物品质,而且由于这些规定的广泛推行,也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前代方书和民间验方得到推广,医家、病人也学到了必要的医药知识。



药铺和卖药人




药铺

 

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国家制售药品赢利可观,熙宁九年(1076年)设太医局熟药所,熟药所出售的成药比生药使用方便,很受医生和病人的欢迎,经营一年,收息钱2.5万缗。崇宁二年(1103年)熟药所达五所,修合药所二所。政和四年(1114年),“熟药所”改称“医药惠民局”,设在太学南门街,许多医药铺所需丸散膏丹,均来此购售。绍兴十八年(1148年)改“熟药所”为“太平惠民局”。 

私家药铺众多


《清明上河图》中未见绘有药铺,但《东京梦华录》载有多家药铺。《卷之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报慈寺街有“百钟圆药铺”。《潘楼东街巷》旧曹门街有“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有“张戴花洗面药、国太丞、张老儿、金龟儿、丑婆婆药铺,……出梁门西去,街北建隆观,观内东廊于道士卖齿药,都人用之。……西大街荆筐儿药铺”。《大内前州桥东街巷》保康门有“潘家黄芪丸”。《寺东门街巷》有“南北讲堂巷、孙殿丞药铺、靴店。出界北巷,巷口宋家生药铺”。



我们可以看出,药铺有以成药为主的熟药铺,又有以生药为主的生药铺;有一般市人经营的药铺,又有道士卖药处;有经营品种众多的药铺,又有专科药铺和专营一种药为主的药铺。宋代药铺已分工达到如此专业的水平,令人惊叹。

 

卖药人

 

《清明上河图》中出城不远的十字街头上,修车铺对面有一老者摆了一个地摊,坐在那里卖药,围观人数不少,老者似在那里讲解宣传。


采药卖药者


我国古代称药为本草,采药卖药自古有之。《后汉书》载有不少采药卖药人,属医家高手,如台佟、韩康、蓟子训、费长房等。韩康“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口无二价,三十余年”;蓟子训“卖药于会稽市”;台佟“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给”;费长房“曾为市掾(yuàn,属官),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见之”,有人认为“悬壶济世”,可能始此。


走街串户叫卖者


宋代卖药有走街串户叫卖者。《东京梦华录·卷之三·天晓诸人入市》有“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不可服,夫人买之,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后公知之,召卖药者厚遗之。问其方,久之,乃肯傅。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藏自止矣。”这是一位沿街叫卖药物的卖药人,看来是深通医理,把车前子压成粉末,人也不识。



在我国历史上,宋代是医药事业比较发达兴旺的时期,《清明上河图》虽然涉及中医药内容的画面不多,但其中关于中医和药材情况的描绘,画面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为后人提供了生动的、难得的宋代中医药形象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北宋时期的中医药学(包括中医正骨)的发展概况。由此可见,我国宋代中医正骨疗法已经普遍应用于民间。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医事活动说明宋代医疗事业已相当发达,在挂牌行医的职业医生中,有官医,也有民间医生。内科、儿科、骨伤科、祝由科可以看出分科渐趋精细。

 

最后,

希望大家能多多与小编分享

中医有趣的历史典故哟!


END


文章整合自网络,侵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