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没看清楚过的《清明上河图》,今天一寸一寸来解读~ | 画事

2023-05-10 14:56:27





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这是一篇写于2015年10月的旧文。两年多过去了,有很多新粉可能没看过。趁着今天是清明节,把前半部分发一下。文章很长,但可能是你看过的最能看明白的清明上河图解读了~老粉也可以重温一下哈~




今天说的是,每次出现都能刷屏的,国宝里的明星,《清明上河图》。


这是一幅伟大的宋画。我看了三遍,还有一遍是拄着拐看的。


开展之前的嘉德VIP专场,画事君就去看了一遍,但只看了三分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就被挤出来了。那时还没有排队制度,人山人海挤在柜台前,谁也不肯动。后面的人基本要靠骂,才能向前移动,最前面的老大爷则干脆趴在柜台上装耳背。


正式开展之后的事情你们也都知道了,“奔跑吧兄弟”和“六小时排队持久战”持续在宫里上演。在上海展出时,画事君也是站在世博馆外晒了四个小时,在日本展出的时候,排队时间也平均在3个小时。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表达北宋汴梁的城市图卷。


也不仅仅因为他的下笔鞭辟入里极度细致。


更不因为他表现了历史上的繁华盛世。


因为它是活的。它的咫尺画卷之中,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有史实,也有影射,有逻辑,也有矛盾,它有人物,人物有故事,人之间有关系。加之作者的身世之谜,徽宗题跋之谜,历来争论不休。打个比方,就好像画里面的《红楼梦》。


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情愿把《红楼梦》看几十遍,也不爱看其他三大名著,总觉得《红楼梦》里什么都有了,常读常新。在画里发现一个类似《红楼》这样的煌煌巨作,我也自然要兴致勃勃地细细看它几遍。然后觉得,以这幅画的信息量,故宫里奔跑着去清明上河图前“开光”的那些观众,根本没有看到真正的《清明上河图》。


于是我试着用放大的图片来带领大家细看这幅画。


会有很多奇怪的结论,但有可能再一遍读画,我就会推翻自己。这就是它的魅力——常读常新。





首先看全图。


我将这张画按照每部分的表现主题,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荒郊和城乡结合部,然后是汴河,有一些比较偏僻的码头,再过去是虹桥,这片区域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外城,最后到了城门,进入内城,这里有高档住宅区。


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宽不到一尺。是一个大长条。这种呈现方式,叫做手卷。


手卷是中国书画最传统,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装裱形式,它是非常中国的观看方式。用现代艺术来比喻,就是电影的胶片。胶片一格一格的移动,和手卷一点点打开是非常相似的观看方式。看手卷时,是两手拿住两边的轴,打开一段,看完,右边轴放过来合上,再拉开下一段,不是像今天这样整个铺开看的。但视线也是平移的。这种观看方式,非常个人,也是很自然的散点透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宽26厘米,非常长的手卷。前面是引首,引首上一般有题名。再是隔水,接着是画心,然后又是一个隔水,最后面是跋。跋是可以不断接下去的,就像是网上热帖下面的评论,一楼一楼跟下去。所以跋里面也有很大的信息量。


前面是题,后面是跋,合称题跋。




这里我找了一个手卷的小图,可以看一下基础结构。先是天头,接下来白色部分写篆字的就是引首。引首上一般都会写清楚画的名称。中间这个黑色的地方是隔水,隔水中间就是画心,接下来是一个隔水,再下来是尾纸,上面有历代人的跋。



我们从这幅画最左边开始看起。画面是从东郊开始的,郊外是山水树木,有一种树木没有发芽,上面还有鸦巢,另外一种是看起来像柳树,有一丝丝的绿意。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附近好像是有河,河水已经化冻了。远处有一驴队要进城。这里用一个走动的方式打破了画面的宁静感。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初春的郊外。


认为清明上河图里“清明”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清明节,在这里可以看到,气候是比较吻合的。


为什么要用一个类似空镜头的郊外风景开篇呢?手卷的惯用手法,主要的景色一定不能开篇就看到。这个表达方法就是比兴。比兴是《诗经》里的修辞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是中国文化含蓄的美学。就是说不能直抒胸臆,不能开门见山,要慢慢告诉你主题,《清明上河图》主题是要画汴京的繁华,但是不能一开始就展现给你,要从郊区开始。就像《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重点要说的是“所谓伊人”,蒹葭、白露和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就是中国人的美学——含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驴队和道路成S型,缓缓走来,让我们感觉很有诗意,这就是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不是单纯的城市风俗画,它是有一种文人美的概念在里面的。




在画面的左边一点可以看到另外一队人,这些人应该是从城郊春游完毕要回到城里去,可以看到轿子上面插满了花,所以应该是踏青归来。




细节图可以看到轿子上是插了红色的花朵,我觉得是早春的梅花。




S型的人马和轿子的队列发生了一点事故,一匹驴惊了,后面的人在追赶。




这张细节图可以看到这个队伍前面有半匹驴的身子,但是头不见了。这部分是坏了,后人不知道坏了的部分是什么样子,就拿了空白的绢补上了。这里还有一个立柱,有残留一个类似驴头的东西。但是因为太小了,有人觉得是驴头,有人觉得是房檐。所以在修复和临摹的过程中,这片空白被分别补笔。


有人补成了驴。




有人补成了房顶。




故宫在修复的时候,还是留出了空白。让大家各执己见。我看大图时觉得是驴头,看完实物后,觉得还应该是房顶。




这匹驴为什么会惊呢?我们顺着它的方向往前看一下。




可以看到驴在往前奔的时候,画的左边有个茶社,栓了一头小母驴,这头小母驴四脚腾空在跳,所以有人猜测后面这头狂奔的驴,可能是看到漂亮的小母驴,发情了,所以狂奔。狂奔的过程中,这个站在立柱旁边的老奶奶,赶紧叫自己的小孙子回来,以防被撞了。


这个事情就打破了从第一幅图到现在平静的状态,到这里有了第一个小高潮。张择端这样一种叙事的画法,和中国传统叙事手法是一致的,即起、承、转、合。“起”就是之前城外的村郭树木,到这里就是“承”,进入主题之前会有一个情绪的上升。




接下到了汴河旁边的码头上,就比较热闹了。这条河是北宋漕运非常重要的一条河。漕运就是政府在内陆河上运输粮食的行为。开封在内陆,但是主要产粮区是江浙,大量的粮食都是通过运河从江浙鱼米之乡运到开封。


像北京的通州今天也有运河,当时的粮食也是从杭州运到这里,一直到朝阳门码头,然后进入皇家粮仓,也就是现在东四十条的海运仓,就在新保利大厦后头,改成了高级餐饮园区。北京以前有很多水系,慈禧太后从故宫到颐和园去都是坐船去的。


这里只是一些小的码头,有运粮的工人从船上背着粮食卸货,还有一个包工头一样的人在招呼着人们码放。北宋制度,官粮和私粮是分开的,但是这里没有看到官员,所以这应该是一船私粮。




我看到一个材料说,北宋末年,尤其徽宗时期,朝廷大量财力去运送花石纲,很多时候就没有银子购买粮食来平抑物价,所以徽宗时期粮价比神宗时期上涨了一百多倍。


那我们单纯从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信息。码头装卸工人的身体细节,我特意在旁边点了白点,可以看到都是瘦骨伶仃的,腿和胳膊都显示出营养不良的样子,这不太像是一个富庶社会的情况。




这张图是我截取了码头的店铺,店铺里基本上空的,说明生意不太好。




我们再把镜头拉远一点,看看张择端的用心。图上有两艘船,右边这艘是往下卸货的船,搭了一个扶梯浮桥到岸上,工人背着粮形成一队,绕了一个C字形来码放粮食。C字队形有一部分还被树遮住了。他本可以画人从左边这条船直直的下来,但是没有这么做。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其实就是线条。线条的美感,就是讲究变化。张择端在这里也选择了变化。


后面的临摹本都没有张择端画的好,就是这些细节的地方处理的不够到位,而张择端的版本,处处都是有用心的。




顺着汴河往西走,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码头,这里的船就比较大型了。




中间那条船目测应该有三层,说明当时的造船技术比较好。



但是这样一个码头,我却发现有很多空店铺,上座率不高。


历史课本上说,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汴京的繁华,但在这开卷的三分之一后,我感觉到的,却隐约是繁而不华。



这里也是汴河上的漕运状况。有船工在努力摇橹,岸上还有纤夫在拉船。



摇橹的船工非常卖力。我非常喜欢这里水的画法,它不是写实的,但又能够表现出水流的湍急,是中国式的写真。



纤夫在拉船。




一派繁忙的劳动图像中,我在枝叶间发现了一个在船头惬意休息的人,小舟横在树荫下,他坐在船头,悠然自得。


这个细节截取出来,就是一幅诗意的风景画呀,和马远那些小品画,马一角的境界也很相似。


还有树枝的画法,这些坚实的、有质量的、内敛含蓄、又毫不犹豫的线条,就是宋画的时代精神啊。



接下来就是这幅画最中心的位置了,就在虹桥这个地方即将发生一起很大的交通事故,坐满人的船,要撞上站满人的桥!


这实在不像一起单纯为了画面热闹而创作的交通事故,有三个奇怪的人站在船顶,。




一些研究者称,虹桥的“大船撞桥”交通事故不像一起单纯的为了画面热闹而绘制的交通事故,有三个奇怪的人站在船顶,。


那我们来看看著名的虹桥,也是画面的中心。这个桥为什么叫虹桥呢?是因为是像彩虹的形状,这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桥。而且这个桥是全木结构的,能承受很大力量,也很坚固,后来就失传了。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里面,画的就是砖石结构的桥了。


虹桥这里的交通事故,主要因为这个船要转向了,但是方向没有把握好,所以过不了这个桥洞,桅杆也没有及时收下来,可能会撞上桥面。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交通事故,实际上是因为船的方向控制出现了问题,船是用橹形成推进力,用舵来控制方向。但是这条船前面似乎没有橹,我们顺着船头工人手指的方向看,虹桥的左下角有一个橹在水上。这是右船的橹飘走了,还是左船的橹过桥了呢?




再看这个大船,船顶前部站了一个老太太,领了一个小孩,船尾也站了一个老太太。船尾老太太的正下方,是这条船的船舵,船舵的方向与船行的方向是相反的。


水中是急流,船顶上,是比较危险的地方,为什么会站着两个老妇,一个小孩呢?周围这些纤夫、船夫都在努力的帮他把这个船头正过来,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他们船的前面已经没有橹,没有能够前进的力量了。


有一种说法,我们姑且听之。。这条船就是代表社稷;前面的老太太是当时的太后,向太后;小孩是代表徽宗。赵佶即位前,封号是端王,哲宗是他的兄弟。哲宗死后,宰相是反对赵佶当皇帝的,说“端王轻佻”。向太后力排众议把赵佶放在皇位上。而后面的老太太,戴着抹额,看起来年纪更大一点,是影射宣仁太后,也就是太皇太后。说明社稷这条船其实是被婆媳两个女人在控制着。


这种说法当然是脑洞开的不小。但是,《清明上河图》里男女比例非常悬殊,出镜的女性非常少,不过十几个。然而在画面最中心的船顶上出现了两个女人,我觉得恐怕不是一种偶然。




这个细节图可以看的很清楚作者的处理,船头上一个老太太领着一个小孩。




船尾也有一个老太太。戴着抹额。右下角是船舵。




我们再来看桥面上,很多人,但是中心有个矛盾,文官和武官的对峙。谁也不肯让谁,下人都打起来了。


宋朝重文轻武,武官见到文官是要让路的,但是这里文武官员互不相让,说明朝廷的规矩在执行上已经失效了。当国家的规矩在执行上失效的时候,说明权威性、纪律性已经降低了。


《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路过宁国府,见到宁国府的下人三三两两比较随意,而荣国府门口下人则是两溜雁翅排开,非常整肃,曹公在此也是隐喻宁国府和荣国府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再回头把虹桥这张图放大看,桥上有这么多人,路边有这么多摊位,但是左上角,河对岸的一排店铺大部分也是空的。路边的摊位已经严重影响了道路行驶。商铺严重侵街,也是不符合当时社会规矩的事。




过了虹桥,我们再来看闹市中的景象。




这里还是汴河边,出现了高层建筑,右下角有一个竹子扎起来的架子,叫做彩楼欢门。这是商业店铺的迎客装饰,繁华程度要好一点了。




这个彩楼欢门属于“十千脚店”的店铺。这是一家卖酒的店铺,十千是店名,脚店的意思是二级批发商。《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汴京有八十多家正店,是可以自己酿酒的,剩余的叫做脚店,就是得去正店批发酒来卖。


这间店其实也并不小,彩楼欢门左边的二层建筑就是它的经营场所。十千脚店的灯箱旁边还挂了一个牌子,写着“美禄”,宋朝认为酒是天赐的美好的东西,所以把酒称为“美禄”。还挂了一个牌匾写着“稚酒”,都说明这是一家酒楼。


十千脚店门口还栓了一匹马,宋朝马匹是比较缺乏的,畜力大部分是使用驴、骡子、以及牛。那么说明来消费的客人也是蛮有钱的。




这家比较高级的酒店,生意还是不错的,基本客满。请大家注意一下房顶的画法,它在勾画瓦片结构的时候,是比较随意和松散的,不是一笔一笔很规矩的,虽然历史上记载张择端擅长界画,但我觉得这里看,他的界画也是非常活泼的,还是有笔的感觉,并不死板。用墨的深浅,很轻松地表现出房顶的卷曲度,宋画中中国式的写真是非常高明的。




我截取了一个船橹的细节,很喜欢这里水的画法,线条非常美妙。宋画的线条,线条很细但是非常有力,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就算放很大也不觉得虚,纤毫之间还是有精神在的,细而有力。这个水的画法和马远的《十二水图》里面很多东西也是相通的。让人着迷。



这些树枝大概被放大了将近十倍,可是你看它的线条,多么的坚实有力!流畅,自信!



汴河上有很多很多的船,这些船并不都是运粮的船。有些船运送的,竟然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这些罪魁祸首是什么?想看的给钱,明天再跟你们讲。




画事君个人微信

试试加个好友吧

↓↓↓↓↓↓

画事君荐书


最有性价比的宋画画册集成《宋画大系》,收录存世馆藏宋画700余幅,高清印制,纵38cm接近原大的尺寸,可以说是最具性价比的宋画画册了!内容是《宋画全集》的体量,价格是《宋画全集》的零头~全套75折,分卷8折,购买还送10G宋画高清图片资料~



?内页实拍?





遇见美好,点击进入

↓↓↓↓↓↓



评论区留言 和画事君聊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