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是在他手里.

2023-05-10 14:56:27

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以绘画为生。他是明朝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他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大量精品。他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擅于临摹。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他创作的仿本《清明上河图》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厚重的艺术价值无不令世人叹为观止。但查遍画史、方志和相关古籍,关于仇英的记载简单到几乎可有可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记录不详。


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

不知是太仓自古就人杰地灵,还是这里的娄江水能滋养一辈又一辈的艺术家。在我成为新太仓的廿十年里,对于这座大地上的各种杰出人物,也逐渐有所了解。出于个人爱好所研究的一些名人趣事也渐渐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就在今年初太仓博物馆举办的一次“清坛正宗,娄派遗风——太仓博物馆精选娄东画派高仿作品展”中,更是目睹了历代太仓文人的诗词绘画和书法艺术作品,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仇英版《清明上河图》。

长10米的长卷被陈列在通透的玻璃橱窗内,从右边门口一直横到左边墙角。这幅以写实为主的风俗画,是仇英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平江地区的热闹市井生活,以及当时的民俗风情,其中天平山、运河、古城墙,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的明媚。仇英明本《清明上河图》虽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再造了一个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动的苏州城。画中宋代夯土城墙变成了熟悉的包砖城墙。画面中心的城门,让人联想到苏州城的阊门。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彰显明代苏州的繁华。

,用宏大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城郊、城内、宫城在清明时节的不同景象。有荒凉的郊外、也有繁华的闹市;有乡间的草舍茅屋,清静的田间小路,也有布局典雅、华丽的宫城;有达官贵人在宫廷中尽情享乐的场面,也有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景象。此画虽是摹本,但房屋结构,人物服饰,均已明显地呈现明朝的特点,它真实的展示了明代江南一带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社会状况。
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那时苏州的风致。特别是仇英把张择端画中的木质虹桥改为石拱桥,桥上市景由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原先“宋本”中鲜见的马匹和羊群在“明本”中随处可见,而骆驼、毛驴、牛车等中原交通工具,已难觅踪影这是一幅极难得的杰作。
仇英虽然与当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同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在史上并称为“吴门四家”,但他的名声远不及这三位来得响亮。这并非因为他年纪最小、后起之秀,更非他的画艺比别人差。只因他“出身低微”,是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文人身份的穷小子。由于他出身寒微,在当时被大多数画家瞧不起。

他的画作上可以被人任意题识,但他却从没有机会为其他画家题写诗文款识,甚至在晚辈的画上也没有过。他经常被人邀请作画,但从不见他邀请别人。文人间置酒高会、诗词往还这些事更是没有他的份。在苏州的沧浪亭内有“五百名贤祠”,祠内刻有明、清两代五百多位名人贤士的肖像,名望与成就都不及仇英的人赫然在列,唯独没有仇英。但历史是公正的它不会让贤者沉寂,仇英以他绘画方面的造诣和创作作品名标画史。

不甘于当一名漆工

仇英,号十洲,生卒年不详。在温肇桐的《明代四大画家》一书中所说其生于明弘七年,卒于嘉靖四十年。在徐邦达《仇英的生卒和其它》中考定为卒于嘉靖三十一年。而有人则认为仇英生于1482年,卒于1559年。他出生于太仓的一个平民家庭,自小聪明人伶俐,爱好绘画。在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年间,苏州的民营手工业日渐发达,城镇手工作坊林立。仇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做漆工。当好一名漆工要学会识色、调色和图案设计,这对他学画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当时“吴门画派”已经崛起,蜚声画坛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及周臣的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些人也很自然地成了仇英心目中的偶像。他虽见不到、攀不上这些名士高人,但这些人的诗画,仇英常能在画店或商贾们的手中见到。每见到一幅好画,他总要仔细地钻研一番,久久不忍离去,但因为家庭贫寒,买不起这些价钱高得烫手的画卷,而常招来老板们的白眼和商人们的斥责。
仇英是个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年,下定决心要攻学画艺。他利用所有做工之余的时间进行自描自摹,又省吃俭用,蓄下一笔钱准备到苏州城去拜师学画。他毅然离开太仓,离开他的双亲,只身来到苏州,走上了漫长而曲折的学艺之路。那时的苏州是江南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像仇英这样的穷漆工想要找高师学画,又谈何容易。他甚至连谋生的立足之地也难以寻找。
幸好他的漆工手艺高超,最终在阊门的一家漆作坊安了身。虽然生活有了着落,可苏州作坊对于工匠的盘剥十分厉害。他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整天累得死去活来不说,仅有的空闲时间也受到百般限制,但他始终不气馁,不动摇,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学习画艺。有时夜深人静,他凭借月光偷偷作画,一画就是一个通宵,第二天继续干活。有时,作坊主派他外出做活,他做完活便到热闹的庙宇、歌楼等处寻找一块地方绘画。人群之中,既能尽情观察社会风情,又不易被注意。虽然周围鼓吹喧闹之声不绝,但他充耳不闻。

仇英虽不读书却不是一无是处,反而有极聪明的过人之处,有一日帮周臣修建新屋彩绘栋梁时被周臣一眼发现,从一众粗人中挑选出来,收为徒弟。当时周臣是职业画家,他认识仇英时正值自己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教仇英专习绘画。仇英虽未长成青年,但基础功夫已是跃升如久经训练的成年人,并可以与自己的老师、老师的另一名学生唐寅,以及名画家文徵明一起共同绘制画作。
仇英应是终生感激他的恩师,慧眼识得异质,并且悉心调教。周臣还引荐名家继续指点他,打开了仇英走入文人画家的大门。文徵明是当时誉满江南的大文人画家,与周臣相熟。仇英与他结识后,便得到文徵明及更多好友门生的指点,他邀仇英合作《湘君湘夫人图》,虽没有成功,但文徵明还是极力提携,仇英画艺日渐精湛,那时的仇英觉得天地间顿时又起一翻新气象。后俩人又合作《摹李公麟莲社图》,山水为文徵明画,人物出于仇英之笔,直至八十七岁时,文徵明还请仇英为自己画像。

天道酬勤以临摹名世

在苏州学画的数十年间,文氏父子及门生对仇英绘画的题跋、欣赏不计其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他的画名也自此崛起。项元汴是位古玩字画的收藏家,曾邀仇英为其作画,并云:“仇十洲先生画,实赵吴兴后一人,讨论余先大父墨林公帏幕中者十三、四年,所览宋元名画千有余矣。”而仇英对于绘画的态度也是十分认真,他为昆山名士周六观画《子虚上林图》卷,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完成这帧长五丈的手卷。
仇英的画风取历代名家所长,设色青绿山水的明艳风格。细致揣摩他的每幅画内都有其奇特的双重个性。即有职业画家特有的民间气息,又有文人画的大气磅礴,俗中有雅。凡对山水人物略知一二的画者都知,完全的职业画家是出文人气质,完全文人画家也都不带世俗尘烟味道。然而,仇英起自非院派的“院派”画家周臣,每一幅作品的底气,都带着世俗的味道,却又可以凌空转身,画出更高格局的情调与气势。
学习勤奋的仇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学了老师不算,学了名师不算,一天到晚总找东西来习绘,因此他极擅描摹古人的画作,画什么像什么,几乎可以乱真,弄得收藏名家也搞不清楚究竟哪一幅是原作,哪一幅是仇英的临摹。又因他画得实在太好了,各家评说他的画,临本也可以名世。
那时江南书画鉴赏与收藏之风盛行,若谁在绘画与临画方面能高人一筹的就可被收藏家请到家中,常年供其作画。收藏家们视仇英为珍宝,请不到他的就关起门来学他的绘画,但凡一幅作品带了些仇英风格的,或细密或纤丽,都统统假款仇英之名拿去面市。更有欺世之人,把周臣的绘画之作上的签名挖去,补上仇英之名出手,以换更多的银两,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如此一来,跟进之风遗害到现在使得仇英的传世之作中,假款很多。在真假难辨中,仇英的临摹之作反而成了他的功绩,如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就成了保存萧照真迹的最妙之作。《柳下眠琴图》也是他的佳作之一,富含宋元画法又自出新意,山石源出李唐、马远,但笔法灵动松秀,人物衣纹清利明快,勾勒有力,脸部描绘柔和,人物与自然环境处理的十分妥贴。
仇英另一幅表现人物的《春夜宴桃李园图》也是精心之作,这一画题历代不乏描绘者。而他以高超的技巧表现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神态,画法清丽,境界契合原文的描写。另有人物画《右军书扇图》、《秋原猎骑图》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剑阁图》也是他的一件山水画杰作,图中描绘了山势险峻,道路崎岖难行的雪景场面。一群人从山上小心缓行而下,逼真的表现了“蜀道难”的情景。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桃源仙境图》是仇英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三位白衣高士坐于山洞,一人操琴,二人聆听,图中白云浮动,小溪潺潺流过,飞鸟映衬山间,使人能闻听琴声、鸟声、风声、山水声。与之风格相近的还有《玉洞仙源图》和《桃溪草堂图》等。近人刘海粟评价他为:“多方面的成就,所写美人图,色彩艳丽,用笔细入毫发。金碧山水,结构谨严,而含有清润柔和的韵味。写意人物,却又潇洒流畅,古意盎然。”
再看太仓博物馆内的仇英作《清明上河图》,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这当中也包含了仇英的自身风格。以其名款出现的《清明上河图》有两本原藏于清内府,《石渠宝芨》初编著录一本原藏重华宫,落款“吴门仇英实父摹宋张择端笔”,本幅即为《石渠宝芨》所著录。
1950年,共有三幅《清明上河图》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鉴定家发现了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外,还有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在其艺术欣赏研究价值与张择端的宋本《清明上河图》可相媲美。虽然“五百名贤祠”中没有仇英,但《吴中乡贤遗像》中却收有他的画像,这充分表明在艺术上有造诣的艺术家是不会永远销声匿迹的。

如果您手上有瓷器字画需要鉴定或者出手请咨询:

手机:18028742063

微信:18028742063

联络人:裴经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