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下讲闲谭】第五期:虹桥市日(下)

2023-05-10 14:56:27

↑轻轻一偷偷关注


《樟树下讲闲谭》是乐清市文明办、乐清广播电视台、乐清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文史类电视系列片,是一档由乐清文史专家用方言讲述本地历史文化的电视片。


导语:

上期节目中,我们的几位嘉宾闲谭了虹桥集市的繁荣热闹、人山人海的情景。听着听着,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生动的当代《清明上河图》。

但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虹桥“三、八市日”正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时间表。作为一个虹桥镇的民间习俗,虹桥集市不但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大市场,更是一种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

关于虹桥市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和俚语以及特色小吃,今天请几位嘉宾继续闲谭虹桥市日。

本期闲谭学者:

地方文史研究者 陈友中

地方文史研究者 陈耀宝

虹桥文化研究者 翟滕飞

虹桥文化研究者 章阿朋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陈友中:关于虹桥“三八市日”的俗语,比如“倪宅人去虹桥要一日”。因为这些住得远一些的人来虹桥差不多要40里的路,得走上很久,所以去虹桥都要披星戴月,起的很早,到虹桥才早上五点,别人的门都还是关着的,然后晚上把东西一样一样买过来,回家的时候月亮都出来了。而倪宅到虹桥集市最热闹的地方却只有1里不到的路,他们早上起得迟、来的却早,来的路上就走走逛逛,看到好的东西就买来,也花去了一天的时间。这句话就反应了虹桥集市的热闹,可以让人的时间变得有伸缩性,无论怎么样都能花去一天的时间。

第二句俗语是“虹桥的石板也是活的”,意思就是指虹桥的地段好,容易谋生。以前还有人开玩笑说:“虹桥的石板的确是活的,特别是东街西街都是石板都是铺起来的,这么多年了石板都变成能活动的了,下雨天的时候人们脚一踏上去,雨水就能喷到裤脚筒上。所以你的石板当然是活的,还会喷水的。”

还有一句俗语是“山头千,洋下百”,意思是山头上一千斤的东西,也比不上洋下一百斤的。所以,这些俗语也反映了虹桥人的引以自豪心理活动。

那时候在一些特别热闹、拥挤的地方,就会有人会情不自禁地讲:“今天怎么像虹桥市日一样。”

陈耀宝:其实这句话不单单只是虹桥人说,虹桥周边地区的很多人也都在说,而且甚至是现在都还有人再说。比如说乐清城区的人,因为我这几年都住在乐清(城区),这边年龄大概五十来岁的,也都会说“今天怎么跟虹桥市日一样”,意思就是说某个地方很拥挤。所以只要是拥挤热闹的,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虹桥的集市日。

陈友中:以前有句俗语“烂芝麻称斤卖,水牛、黄牯牛团堆卖”,意思是:小的东西斤斤计较,大的东西反而含糊。还有一句是形容人发呆的:“你怎么像山面人的红袋儿掉了一样”,因为在过去,山面人(永嘉人)到虹桥,不像现在可以拎着尼龙袋,而是自己有个小布袋。他们需要把柴挑下来卖,并且把布袋儿系在柴上,等把柴卖了之后,就去买菜蔬、买盐、买鱼干虾皮,并且把买过来的东西都放在布袋子里,袋子有红有绿,袋子里也不止放一样东西。袋子下面放着装好的盐并把布袋扎笼,然后在上面再放虾皮并且再扎笼,最后最上面放一点零碎的东西也扎笼,就这样把一个袋子扎成冰糖葫芦一样,走上(回家)的时候就挂在扁担头挑回去。所以说袋儿掉了让人呆住了,因为接下来的东西就没地方放了。所以就形容一个人愣住了,就说是“袋儿掉了”。

还有句话是:“虹桥糖担,蒲岐行贩”,因为虹桥的糖食是比较多的,蒲岐人行贩也是比较多的,这些都是虹桥独有的一些俗语。


背景介绍:

流传民间的关于虹桥市日的有些俚语,却仅局限于虹桥镇范围内的人才能听懂,外来的人听起来会觉得莫名其妙。比如有一句形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和“飞来横祸”的俚语,叫“金梅娘的锅炉”,说是虹桥东横街有一个老太太,她觉得三八市日的时候,镇上太拥挤了,有的人摔倒挤掉鞋子的,有的人掉到河里的,还有的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在集市上让贼偷走了,老太太觉得出去太不安全了,于是她整天都躺在床上,闭门不出,她告诉亲友说,这样最安全,什么意外都不会发生。而虹桥西横街有一个锅炉厂,厂里的锅炉每天都在烧。有一天,因为烧锅炉的师傅没控制后,结果发生了爆炸,锅炉被过高的气压冲上了半空,没想到的是,这个锅炉砸向地面时,从西横街飞到了东横街,不偏不倚刚好砸在了这位老太太的家里。这事之后就有了这句俚语,在虹桥说“金梅娘的锅炉”,大家就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外来人就不一定明白了。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翟滕飞:陈老师是知道的,以前永嘉人被称为“山面人”,他们对海鲜接触不多,不过他们和虹桥海鲜之间也有不少趣事,这方面能否给我们也讲讲?

陈友中:以前有句话说,“永嘉人吃花蛤,顶好的后生也只能吃三个”。故事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永嘉人第一次来到到虹桥时会觉得什么都很新鲜,特别是海鲜,海蜇是他们最喜欢吃的,其次是江蟹、蝤蠓、花蛤,这时候有个永嘉的后生,看到花蛤有一个蒂,就觉得这是树上摘下来的,于是就把它放在嘴里咬,因为牙齿好所以第一个让他咬碎了,花蛤里的肉也吃到了;第二个又放在嘴里咬,也让咬开了;到了第三个的时候,他又使劲地咬,咬出以后吃了碗饭,然后他感慨:“花蛤这东西即使是顶好的后生也最多只能吃三个。”

还有一个永嘉人来到虹桥后看到江蟹,虹桥人都是一提一提地买来吃,他看到后也很想吃,然后就去买来,他听别人说吃江蟹要“吓”(方言,意为在沸水里煮)起来吃,他回家后就准备把买来的江蟹吓起来吃,那么放在哪里吓呢?放在门角后吓,第二天他看时间差不多了发现江蟹还没熟,他想也许还没吓倒,就决定再吓一天。又过去了一天,他剥开了一个江蟹,发现江蟹里面竟然长起了虫子,他就问别人说,江蟹怎么吓不死的?然而越吓越活了……

还有一个站房里的故事。有一个山面人,是地主,不过说是地主也有可能他家里并没什么财产。之前我们就提到了,站房是很多人采购完暂时放置物品的地方,在站房里吃饭分几类,一般人来说,今天的东西卖了就要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会去旁边吃碗两三毛钱的面;穷一些的人就去吃一碗一毛钱的光面;最穷的人就是把家里的红薯干带过来吃,这样就不用成本了。而这个地主在大家都吃饭的时候,自己就站起来走了去到外面,每次都这样,有一个年轻人就说,是不是因为这个地主家里太有钱,不敢在这里显富,所以去外面吃肉喝酒去了。于是他就跟出去看,结果一看才知道这个地主也就是吃碗光面,但是是麦面,而不是大家都吃的米粉。大家就问他为什么只吃光面,他就回答说因为自己胃不好,站房那里的光面都是米粉,但是他想吃麦面,麦面对胃好。后来这个地主在村里的大队里,被加上了一条罪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加的罪行。大概是因为不跟大家一起吃饭(的罪行)吧,这样的故事有很多,经常听人讲,在农村里传得很广,都是通俗易懂的。


背景介绍:


在虹桥镇,有些家训都是从集市日中流传开来,比如上期提到的虹桥镇老一辈名人瞿珍魁,他就留下一个家训:“未穷先穷,到老不穷;未富先富,到老不富。”这句话就是警示别人,平时生活要节俭,做人要低调,多做实事,少说空话,未穷先想想穷时怎么生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做生意无论红火到什么程度,都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这句话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虹桥人的经商之道中,是一句比较哲理的名言。而事实上,和其他地方相比,虹桥人在生意场实在、勤奋,勇于开拓以及为人低调,给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陈耀宝:在市日头当中,有些老人的奉献精神很好,像我们栏杆桥头的桥边,都会有人把茶水烧起来,茶叶都是粗茶,都是很便宜的,还有就是一些山上的亲眷给的,都会煮一大锅,然后晾凉给大家喝,毕竟太烫的话人们在桥上不好一直站着,不然排起队伍太拥挤了,所以稍微温一点或者凉一点就可以给人,然后人们喝得快一些,喝了就走,良茶也有。但是烧凉茶给别人喝的情景我看到不是很多,毕竟集市太挤了。有些经济困难的人家,会戴着草帽、担着茶壶去卖茶,毕竟只有一个人的话就得守着摊而走不开,所以担着走动就好多了。茶是一分钱两杯或者一分钱一杯。现在碰到一些人,我也开玩笑说他以前卖过茶,然后大家就都笑了。

陈友中:这是烧张茶,栏杆桥头有的,茶叶都是粗茶头,树连梗砍过来后剁起来,也是蛮清味的,孝顺桥有个茶亭也是烧张茶的。

翟滕飞:以前因为虹桥市日而衍生出的行业也很多,包括有些给人累了休息的地方就蛮多的。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很深印象,就是文星街旁边的河边,有种像是美人靠一样的地方,上面有屋檐的,一路建到底,这个风景是相当好的,以前虹桥的虹河的风景是相当不错的,我记得当时河当中还有一个文昌阁,河水相当清,刚才陈老师说的虹桥十景,这种意境,虽然虹桥百个稀稀落落的这么一个集市,但是这种集市很带有一种历史沉淀感,很有一种对于山水,对建筑,有虹桥的独特的这种集市理解。

陈友中:据统计,民国时期虹桥有一百九十五个店铺,店铺的取名都很有特色,特别讲究祥和、吉利,使人向上,让人听到和看到后会感到高兴、愉悦、心情舒畅,比如和平的“和”字,高兴的“兴”字,带这样名称的店各自有九个,比如西横街的洪兴公司,还有太和堂膏药、鼎和酱园、姚春和药店、益和酱园等,都有“和”或“兴”字等。当然有些店名中会带以姓氏,比如“倪记”,也有的带名字,而名字中恰好带有“和”、“兴”、“春”等也有。第二个比较多的是丰收的“丰”字,有8个店带有这个“丰”字,比如恒丰米厂、陈大丰南货、倪裕丰布店、大丰南货,“丰”字给人一种丰收、喜悦的感觉。第三是带“顺”、“昌”的,比如刚才讲到的瞿元顺、许益顺、倪振昌南货、昌兴百货。“昌”,意为昌顺,一个吉利的字。第四个是“益”、“春”,利益的“益”,如许益顺,而“春”字的话如姚春成南货、陈回春药店、陈春升布店,“春”是一个吉祥的字。带“新”字的有4个,比如日新银楼。


结语:

虹桥的集市上,还有一些小吃,比如热气腾腾的青草腐、豆腐稀,火烧饼、内糖饼、麻糍、洋面头、鸡登丸、九层糕、虹桥馄饨等等,虽然有些地方还可以吃到这些,但已不是原来的那种味道了。值得的一提的是,虹桥馄饨是区别于其它地方的馄饨的,虹桥馄饨的皮薄如蝉翼,烫熟的馄饨晶莹剔透,能看到里面的馅料,现在虹桥馄饨的工艺几乎已经失传。现在虹桥本镇,还是周边的农村,都很怀念这个虹桥“三八市日”,但愿不久的以后,虹桥镇“三八市日”的习俗能重新兴旺起来,把它作为一种特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下来……


文明乐清 你我同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觉得不错,点赞↓↓↓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