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竟然有100多幅!真迹究竟在哪里?

2023-05-18 23:00:13

盛世说

《清明上河图》恐怕是“赝品”最多的中国古画。全球博物馆收藏了至少100幅民国以前的《清明上河图》,民间收藏更是不计其数,每隔两年就有人跳出来说,真迹在他家大衣柜里,是爷爷的爷爷的……传下来的。这些总不能都是真迹吧!在这上百幅《清明上河图》中,有三幅名气最大,最具代表性。咱们看一看,比一比,就知道如何辨别真伪了。


首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姑且称之为“北京本”(也就是后来认定的“宋本”);第二件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长13米半,可以称为“辽宁本”(也就是后来认定的“仇英本”);最后一件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长11米半,简称“台北本”(也就是后来认定的“清院本”)。

按照最流行的说法,《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应该是北宋都城汴梁(河南开封)的市井风情。那么,上面哪幅画是宋朝人画的?答案是最短的北京本,也就是说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才是真正的“宋本”


这是因为专家在画里找到了两大铁证!

第一个证据就是虹桥:


北京本

这座桥没有桥墩,直接横跨两岸,宛如一道彩虹,故名“虹桥”。桥下这条河叫汴河,是汴梁城的运输生命线,水上交通非常繁忙。可是河水很急,船只稍有不慎,就会撞上河里的桥墩。当时许多滨河城市都有类似的难题,最后竟是山东青州一个退了休的狱卒想出了法子。

狱卒建议把好几根粗大木料并排捆绑在一起,几排木料前后相接,建造一座没有桥墩的“飞桥”。首都汴梁吸取了山东青州的经验,在汴河上修建了三座木制飞桥,虹桥就是其一。


北京本对虹桥的结构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


辽宁本


台北本

除虹桥外,另一个铁证就是城门和城墙:

北京本里的城门高大雄伟,用砖石砌成,可城楼两边的城墙是土墙,不仅没有包砖,而且长期无人打理,居然长出了大树!据史料记载,汴梁有内城和外城两圈城墙,外城全部包砖,所以内城的防御意义不大,也就不费力气包砖了。

相比之下,辽宁本和台北本里的城门和城墙都是砖砌的:


辽宁本


台北本

有没有注意到,辽宁本和台北本的城门都是圆形的拱门?但宋朝的城门是方的。唐宋时期,造城门跟造房子一样,有竖直的柱子和横向的梁,所以城门是方的。明代开始大量使用拱券技术,所以城门都变成圆的了。


北京本里的方角城门

现在可以揭晓谜底了:多数学者认为,北京本《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原作,而且是其他所有《清明上河图》的“祖本”!

北京本的作者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这幅画诞生以后被呈送给宋徽宗,收入北宋内府,后来随着北宋覆灭流入金国民间,又先后出入元朝和明朝内府。明朝后期,《清明上河图》流落江南,因为画面太过精彩,自然成了争相仿制的目标。流传到今天的少说也有百八十件,辽宁本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辽宁本上有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签名,所以辽宁本也被称为“仇英本”。



辽宁本里的娶亲场面


此外,辽宁本居然出现了娶亲场面,不要说在北京本里是没有的,恐怕无论在哪个朝代,清明节都不是结婚的好日子!这说明苏州片不太在意清明主题,更希望强调喜庆气氛,迎合富裕阶层的需求。

总之从明朝开始,《清明上河图》算是彻底火了。知道有画这么火,清代乾隆皇帝不来凑个热闹是不可能的。他命令五位宫廷画家参考本朝风俗,临摹一卷新的《清明上河图》,这就是台北本。因为画家都来自清宫画院,所以台北本常被称作“清院本”。


石渠宝笈展出《清明上河图》

恐怕有人早有疑问了:北京本既然是真迹,为什么没有带到台湾呢?这是因为早在故宫书画精华迁台以前,有个人早就把精华里的最精华提前挑走了。他就是溥仪。

1924年,逊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同时带走了至少1200件珍贵书画,《清明上河图》真迹就在其中。,溥仪慌忙逃跑,这些字画流散民间,幸好政府和军队奋力收缴,保住了大部分珍品,主要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来的辽宁省博物馆)。

起初《清明上河图》真迹和许多书画混在一起(辽宁本也在其中),没有引起注意,直到一个叫杨仁恺的年轻学者进行登记整理时才发现。真迹随后被调往北京,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皇家宫殿,成为北京故宫的明星藏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