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别排队啦,《清明上河图》这里看个够

2023-05-18 23:00:13

▲ 点击上方关注 美术报,分享美的一切


还记得“六小时排队持久战”么,小编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你,国庆期间想看《清明上河图》,6个小时根本不够啦!

最重要的是,你以为排了6个小时就能看清吗?不要想啦,人挤人,对排队,贴着玻璃看不足几十公分的原图,压根看不清画的是什么。

国庆期间不排队,美术报上看个够。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全四卷

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表达北宋汴梁的城市图卷。
也不仅仅因为他的下笔鞭辟入里极度细致。
更不因为他表现了历史上的繁华盛世。
因为它是活的。它的咫尺画卷之中,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有史实,也有影射,有逻辑,也有矛盾,它有人物,人物有故事,人之间有关系。加之作者的身世之谜,徽宗题跋之谜,历来争论不休。打个比方,就好像画里面的《红楼梦》。
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情愿把《红楼梦》看几十遍,也不爱看其他三大名著,总觉得《红楼梦》里什么都有了,常读常新。在画里发现一个类似《红楼》这样的煌煌巨作,我也自然要兴致勃勃地细细看它几遍。然后觉得,以这幅画的信息量,故宫里奔跑着去清明上河图前“开光”的那些观众,根本没有看到真正的《清明上河图》。
于是我试着用放大的图片来带领大家细看这幅画。
会有很多奇怪的结论,但有可能再一遍读画,我就会推翻自己。这就是它的魅力——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绘于北宋,作者张择端,早年游学于北宋都城汴梁,后研习绘画,供职于宋徽宗的翰林图画院。
随着长卷徐徐展开,北宋汴梁城的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渐渐呈现在观者眼前。图中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繁忙的汴河,以及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树木百余棵,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凑,画法精严,刻画入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流传有绪,在宫廷与民间历经辗转,画上有历代鉴藏印玺共近百方。它最初收藏于宋徽宗内府,北宋灭亡后,它流落至金邦,成为私人藏品。元朝初年,被统治者纳入内廷。明代它由宫廷又转入民间,后被奸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藏。明隆庆年间,它重新被官府收没,第三次归入宫廷。万历六年(1578),大太监冯保巧用伎俩获得此图,并将它带出宫外。清乾隆年间,它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遂进入清宫,藏于延春阁内。清逊帝溥仪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这张画按照每部分的表现主题,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荒郊和城乡结合部,然后是汴河,有一些比较偏僻的码头,再过去是虹桥,这片区域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外城,最后到了城门,进入内城,这里有高档住宅区。



我们从这幅画最右边开始看起。画面是从东郊开始的,郊外是山水树木,有一种树木没有发芽,上面还有鸦巢,另外一种是看起来像柳树,有一丝丝的绿意。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附近好像是有河,河水已经化冻了。远处有一驴队要进城。这里用一个走动的方式打破了画面的宁静感。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初春的郊外。

认为清明上河图里“清明”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清明节,在这里可以看到,气候是比较吻合的。

为什么要用一个类似空镜头的郊外风景开篇呢?手卷的惯用手法,主要的景色一定不能开篇就看到。这个表达方法就是比兴。比兴是《诗经》里的修辞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是中国文化含蓄的美学。就是说不能直抒胸臆,不能开门见山,要慢慢告诉你主题,《清明上河图》主题是要画汴京的繁华,但是不能一开始就展现给你,要从郊区开始。就像《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重点要说的是“所谓伊人”,蒹葭、白露和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就是中国人的美学——含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驴队和道路成S型,缓缓走来,让我们感觉很有诗意,这就是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不是单纯的城市风俗画,它是有一种文人美的概念在里面的。
在画面的左边一点可以看到另外一队人,这些人应该是从城郊春游完毕要回到城里去,可以看到轿子上面插满了花,所以应该是踏青归来。

细节图可以看到轿子上是插了红色的花朵,应该是早春的梅花。
S型的人马和轿子的队列发生了一点事故,一匹驴惊了,后面的人在追赶。

这张细节图可以看到这个队伍前面有半匹驴的身子,但是头不见了。这部分是坏了,后人不知道坏了的部分是什么样子,就拿了空白的绢补上了。这里还有一个立柱,有残留一个类似驴头的东西。但是因为太小了,有人觉得是驴头,有人觉得是房檐。所以在修复和临摹的过程中,这片空白被分别补笔。
这匹驴为什么会惊呢?我们顺着它的方向往前看一下。
可以看到驴在往前奔的时候,画的左边有个茶社,栓了一头小母驴,这头小母驴四脚腾空在跳,所以有人猜测后面这头狂奔的驴,可能是看到漂亮的小母驴,发情了,所以狂奔。狂奔的过程中,这个站在立柱旁边的老奶奶,赶紧叫自己的小孙子回来,以防被撞了。这个事情就打破了从第一幅图到现在平静的状态,到这里有了第一个小高潮。张择端这样一种叙事的画法,和中国传统叙事手法是一致的,即起、承、转、合。“起”就是之前城外的村郭树木,到这里就是“承”,进入主题之前会有一个情绪的上升。
接下到了汴河旁边的码头上,就比较热闹了。这条河是北宋漕运非常重要的一条河。漕运就是政府在内陆河上运输粮食的行为。开封在内陆,但是主要产粮区是江浙,大量的粮食都是通过运河从江浙鱼米之乡运到开封。

像北京的通州今天也有运河,当时的粮食也是从杭州运到这里,一直到朝阳门码头,然后进入皇家粮仓,也就是现在东四十条的海运仓,就在新保利大厦后头,改成了高级餐饮园区。北京以前有很多水系,慈禧太后从故宫到颐和园去都是坐船去的。

这里只是一些小的码头,有运粮的工人从船上背着粮食卸货,还有一个包工头一样的人在招呼着人们码放。北宋制度,官粮和私粮是分开的,但是这里没有看到官员,所以这应该是一船私粮。
看到一个材料说,北宋末年,尤其徽宗时期,朝廷大量财力去运送花石纲,很多时候就没有银子购买粮食来平抑物价,所以徽宗时期粮价比神宗时期上涨了一百多倍。

单纯从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信息。码头装卸工人的身体细节,我特意在旁边点了白点,可以看到都是瘦骨伶仃的,腿和胳膊都显示出营养不良的样子,这不太像是一个富庶社会的情况。
码头的店铺,店铺里基本上空的,说明生意不太好。
我们再把镜头拉远一点,看看张择端的用心。图上有两艘船,右边这艘是往下卸货的船,搭了一个扶梯浮桥到岸上,工人背着粮形成一队,绕了一个C字形来码放粮食。C字队形有一部分还被树遮住了。他本可以画人从左边这条船直直的下来,但是没有这么做。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其实就是线条。线条的美感,就是讲究变化。张择端在这里也选择了变化。后面的临摹本都没有张择端画的好,就是这些细节的地方处理的不够到位,而张择端的版本,处处都是有用心的。
顺着汴河往西走,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码头,这里的船就比较大型了。
中间那条船目测应该有三层,说明当时的造船技术比较好。
但是这样一个码头,却有很多空店铺,上座率不高。历史课本上说,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汴京的繁华,但在这开卷的三分之一后,我感觉到的,却隐约是繁而不华。
摇橹的船工非常卖力。我非常喜欢这里水的画法,它不是写实的,但又能够表现出水流的湍急,是中国式的写真。
纤夫在拉船。
一派繁忙的劳动图像中,我在枝叶间发现了一个在船头惬意休息的人,小舟横在树荫下,他坐在船头,悠然自得。这个细节截取出来,就是一幅诗意的风景画呀,和马远那些小品画,马一角的境界也很相似。还有树枝的画法,这些坚实的、有质量的、内敛含蓄、又毫不犹豫的线条,就是宋画的时代精神啊。
接下来就是这幅画最中心的位置了,就在虹桥这个地方即将发生一起很大的交通事故,坐满人的船,要撞上站满人的桥!这实在不像一起单纯为了画面热闹而创作的交通事故,有三个奇怪的人站在船顶,。
?这里卖个关子,下回分解。



制作/美术报新媒体部


本文引自微信号:民国画事,作者马静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美术报官方微信
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微信ID:meishuba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